运用史料, 构建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
蒋炜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初级中学 741200
历史新课标指出,教师需“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而史学研究成果、优秀文化等均为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优质课程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可以史料为载体输出至学生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优化配置史料资源,则为教师需解决的育人问题之一。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未能用史料打造真实历史情境、史料难以驱动学生学习实践、无法及时更新史料的情况,进而降低了历史教学质量。基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教师需探究运用史料构建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的策略。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的价值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第一,学生可掌握获取与分析史料的方法,增强运用史料解析历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效果;第二,学生能以史料为依据,全面、客观的认识、解释、评析历史现象,亦可在客观探究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因果联系,并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个人的历史观点,学生得以提升历史解释水平;第三,学生可利用史料解析历史问题,并从史料中吸纳中华民族精神养分,成为爱家乡、爱祖国的人,亦能强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意识,进而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第四,学生可将时空因素视为分析史料的要点之一,立足特定时空观察与解析历史现象,学生可在增强时空观念的同时具备准确理解史事的能力;第五,史料为学生透过史事表象探究历史本质提供了条件,学生可形成唯物史观,用科学的方法论与历史观认识史事,并成为尊重历史、客观严谨的人[1]。
二、运用史料构建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的策略
1. 运用史料打造真实历史情境
李吉林以我国“意境说”为依据研究得出情境教学理论,该理论主张在情境内把情感体验、所学知识融合起来,进而支持学生认知迁移与主动建构。为了使学生能优化历史学习体验并掌握历史知识,教师需运用史料打造真实历史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的教学时,可以将“走进远古时期”视为主题,围绕主题筛选史料,史料与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有关,如北京人头盖骨、元谋人牙齿化石等考古发现。除化石以外,石器工具、用火遗迹、居住遗址、墓葬与装饰物等均为主要的史料类型。教师用史料相关照片、文献、视频等打造真实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内获取信息,用信息解析问题,如远古人类进化问题、生活生产问题等,达到利用史料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与增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效果。
2. 运用史料支持学生学习实践
新课标指出,教师需开展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多元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学会学习并提升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将史料转化为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教学时,可以在运用《齐民要术》、《女史箴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史料打造真实历史情境的同时开展“去伪存真”趣味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先准备与古代农学、天文立法、机械制造、艺术、思想等相关的史料,再给学生时间阅读与探析,而后学生需找出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并阐明原因,使学生能明确时空边界,洞悉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依托这一关系提升识别错误史料的能力,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成为敢于质疑、尊重事实的人。
3. 运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效果
相较于教材内容,史料更为丰富,覆盖范围较广,可灵活渗入教学活动,这就为教师结合学情动态运用史料优化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教师在进行“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的教学时,可以依托1978 年至今这条时间线统整史料,如国家政策、城市或农村统计年鉴、新闻报道、老照片、纪录片等,为学生完成专题调查任务并畅谈改革开放以来的显著成就提供史料保障。教师需关注学生专题调查实况,通过动态评价了解学情,结合学情更新史料。例如,有些学生以“餐桌上的变化”为主题展开调查活动,而调查分析缺乏细微性,教师可聚焦主题利用网络动态调整史料内容,追加《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人民日报》报道“广州街头出现首家麦当劳”及其他与饮食相关的史料占比,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实践需求,继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运用史料构建优质课堂,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用史料打造真实性、实践性、灵活性兼顾的课堂,使学生可立足课堂获取知识,增强历史学科素养,进而通过优化配置史料资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滕元娟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 教育科学论坛 ,2025,(23):35-37.
[2] 简允诗 , 周简 .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讲评课逆向设计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