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应用实践

作者

邹丽霞

东坡区实验初中 四川省眉山市 620010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历史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处在概念化、情境化的发展阶段,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问题情境和角色情境,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重要历史人物、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景、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能够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分析,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批判性地解读;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文化认同感和公民意识,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 [1]。通过制定整体的教学目标,让历史课真正能够既教知识、又发展能力,还能培养价值。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情境创设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 , 以及历史情感和责任感。情景的创造是历史的情境教学的关键步骤,以营造符合历史的氛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在创设课堂情境时,教师需依据历史事件的特点,使用多媒体、史料和情境描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知、理解与思索中产生历史感知。情境创造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并且可以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去,进而达到知识建构以及情感体验的统一,并为后续的任务驱动以及互动活动创建良好的基础条件,让课堂目标得到完成。

例如,初中历史部编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中,课堂上用地图显示战争发生的地点,放一些有关的历史影像或者文献片段,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当时国家面临的外交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探求之心。这样,经过形象化的创设情境,学生可以在直观的感受中树立起一种历史认知框架,并为之后的任务驱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动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

任务驱动关注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促进学生自发探究和学习,教师设法给出挑战性强且需思考的历史任务,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在应对任务期间自动获取知识并磨炼能力,合作学习是任务驱动的关键保证,借助小组谈论,资料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等手段。学生可互相交流看法,共享信息,培育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任务驱动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情境里,学生通过探究得以做到知识领悟和能力发展两方面目的。

例如,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中,课堂上分组分析历史资料,如党成立的背景、早期的活动和社会影响等,完成小组讨论任务,达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理解。教师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观点、梳理逻辑、分析因果。这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合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核心素养提升。

(三)互动体验与角色扮演

互动体验与角色扮演作为情境教学的主要形式,注重于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历史情境中的代入感与参与感。在角色扮演之下,学生能从多方面去感受历史的演变和人的行动举止,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评价才能;互动体验则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一种内化和加深理解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课堂互动程度 [2]。形成性评价也因其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来源,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的、技能培养和价值指引有效融为一体。

例如,初中历史部编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扮演外交官、国家领导人、各行各业代表等,模拟开展国际谈判、外交决策,从各个角度分析思考外交决策与国家利益,展开讨论并制定方案。教师在其中进行观察,了解学生思考与表达,做出即时反馈。学生角色扮演与互动体验让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历史学习能力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让知识、能力与价值的达成有机结合。

结论: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训练、价值观形成的一致性。未来应深入开展情境教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课堂设计与教学创新的能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多元化评价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精准管理和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历史思维水平,使历史课堂越来越生动、高效。学生的综合理解力、分析力和历史责任感不断增强,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期中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锡凤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应用实践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5,(01):14-16.

[2] 全雪萍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