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牛巴氏杆菌的传播、诊断及防治方法

作者

次央

那曲市巴青县巴青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省市: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

摘  要 :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牛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快、危害大等特点。本文从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和诊断出发,以对症下药为准,通过有效诊断了解具体病情,为综合防治提供有力依据,以此缓解牛巴氏杆菌病的恶性影响。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传播途径;临床诊断;综合防治

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易感性,其临床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和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该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并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长度约为0.6~2.5 微米,宽度约为0.25~0.6微米,不形成芽孢,不具有运动能力,需氧兼性厌氧。该菌的荚膜分子结构与糖胺聚糖相似,使其能够进行分子伪装,抵抗免疫系统攻击,并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困难。牛巴氏杆菌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和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诱因包括饲养环境、气候、饲养密度、机体劳累、运输和寄生虫感染等。

一、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

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带菌牛,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中存在大量巴氏杆菌,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带菌牛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食物链传播所有年龄段的牛都可能感染,其中犊牛和青年牛易感性较高[1]。饲养管理不善、卫生较差、气候多变等因素可能导致牛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风险。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具有散发性、地方性、季节性,饲养管理较差、气候多变时高发。

二、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三种类型。

1.急性败血型。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明显且多样化。首先,患牛体温明显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伴有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其次,牛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萎靡、抑郁和活动力下降,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咳嗽等症状;此外,患牛的泌乳量明显减少,乳房肿胀、触痛和产后发炎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患牛呈现黏膜苍白或黄染的现象,眼结膜充血,鼻孔流涕,并伴有嗓音嘶哑和喘息声。在消化系统方面,患牛可能出现腹泻、腹痛以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此外,牛巴氏杆菌病还会引起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和跛行。

2.浮肿型。牛巴氏杆菌病的浮肿型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特征。患牛体内出现浮肿,尤其在头部、颈部、腹部和四肢等部位。浮肿通常呈现非对称性,皮肤变得紧张、有弹性,并伴有局部发热和疼痛。此外,浮肿部位

可能出现红斑、水泡和溃疡等皮肤病变。由于浮肿的存在,患牛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进食困难以及运动受限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3.肺炎型。牛巴氏杆菌病的浮肿型临床症状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患牛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系统问题,包括咳嗽、气喘和呼吸急促。其次,牛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瘦和乏力等全身性症状。此外,体温升高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牛可能出现发热及寒战现象。在病情进展较重的情况下,牛还可能出现鼻孔流液、眼结膜充血和黏膜苍白等症状。浮肿通常出现在头部、颈部、腹部和四肢等部位,呈现非对称性,皮肤变得紧张、有弹性,并伴有局部发热和疼痛。此外,浮肿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泡和溃疡等皮肤病变。由于浮肿的存在,患牛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进食困难以及运动受限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三、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牛巴氏杆菌病有很大的人畜共患风险,一旦患病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恶性事件,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因此,在有效诊断的同时还应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角度加大疾病防控力度。

一是科学养殖,注重环境营造。牛巴氏杆菌病与生长环境恶劣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为达到有效防控的目的,还应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方面下足功夫。以科学养殖为主,改善养殖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能满足牛只健康生长的环境最为关键。首先,在环境方面,养殖户应为牛群提供较为优质的环境条件,养殖人员应及时清理养殖场内的垃圾、粪便等。在棚舍增加一些通风口,方便空气流通,甚至可以通过安装排气扇加大空气流通。还可以通过降低养殖密度来防止疫病大范围传播。同时要为牛群提供良好的水源和干净的饲料,不定期地进行消毒杀菌工作[2]。其次,在基础设备方面,养殖户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排污通道,建立消毒、杀菌等设备,消毒剂浓度要在有效范围内,场区人员或车辆出入都需经

过严格的消毒才可以。饲养人员的衣服要勤检勤换,定期进行消毒杀菌或其他防疫处理。最后,养殖户还应考虑在阴雨多发季节前夕做好棚舍加固工作,尤其是面对将要到来的极端天气,提前做好防控,可以增设临时的遮雨棚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重视防疫,做好安全防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指导意见(2022—2025 年)》以及《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 年)》等文件要求,做好牛巴氏杆菌病等常见且多发疫病的防控培训工作极为重要。加强养殖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疫意识,组织养殖人员学习疫病防控知识。通过培训引导养殖人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养殖,同时在遇到疫病突发情况时可以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强调养殖人员不要因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一些容易出现的隐患。甚至可以以各种宣讲的方式对养殖户进行理论知识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让养殖户意识到疫病的危害性、疫病防控的重要性,以期达到让养殖户重视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工作的效果[3]。宣传、培训工作要结合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进行,要以养殖人员能听懂、会运用的标准进行培训,将养殖管理、疫病防控的新知识、新技术分享给养殖人员,让其具有真正的管理及防疫知识。在养殖人员学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的实践培训,甚至要做到亲身示范,以达到真正吸收、会用的效果。如为避免未发病牛受到牛巴氏杆菌病感染,养殖者应对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疫苗比例应按照 100kg 以下 4 mL/ 头、100 kg 以上 6 mL/ 头的比例进行注射,用于提高牛群抗病性。对该方面内容的了解程度越高,警惕性越强,越能使牛只及早得到有效治疗,提高抗病性,延缓病情发展,降低致死率,降低养殖经济损失。

三是对症给药,保证治疗效果。当确定牛只罹患巴氏杆菌病后,可依据病症轻重适当给药,且重点在于抗菌消炎、强心补液、清热凉血、清肺利咽等。病症较轻的牛只可按照 33 mg/kg、13.2 mg/kg 的标准肌肉注射青霉素 + 链霉素,每天早中晚各 1 次,连续注射 5 d 即可。或者按照80 mg/kg 的标准肌肉注射头孢喹肟,同样每天早中晚各1次,连续注射5 d。症状严重或出现急性型、最急性型症状的牛只可静脉注射头孢噻呋钠 3 g + 地塞米松注射液 50 mL+抗坏血酸 50 mL+ 安钠咖 50 mL,每天早晚各 1 次,连续注射 4 d。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做好应急管理,对患病牛只做好隔离防控处理。使用免疫增强剂,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此外,适当使用中草药制剂,如黄芪、人参、甘草等,可起到扶正培本、增强体质的作用。对于病程长、恢复慢的患牛,还可输注高免血清或恢复期血清,被动提供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因子,加速机体清除病原菌和炎性产物的过程。总之,通过综合措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牛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

畜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同样要注重高质量发展。但巴氏杆菌等疫病的发生给牛业造成极大的困扰。它是威胁较严重的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养殖人员需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危害。相关企业及养殖散户还应重视对巴氏杆菌病的防控,为牛只营造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翠芳 . 牛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治 [J]. 中国畜牧业 ,2022(23):105-106.

[2] 拉姆次仁 , 谭小维 . 浅析措美县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与预防措施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3,44(11):105-106.

[3] 洛桑卓玛 .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J]. 畜牧兽医科学 ( 电子版 ),2022(2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