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防控
李昀遥 刘欣澎 宋政阳
吉林建筑大学130118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与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与发展,亦对社会稳定与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事件在高校学生中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及时发现并干预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课题。
一、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
多项调查研究揭示,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除了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外,高校中由心理危机引发的自杀、自残、暴力伤人等极端事件亦时有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及学校带来了深重的伤害与损失。这些事件不仅冲击了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疑与反思。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内向、敏感、自卑、偏执等性格特征的学生更易陷入心理困境;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父母离异、遭受虐待或忽视等,可能在学生心理上留下阴影,影响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部分学生对自我、他人及世界持有不合理认知,如过度追求完美、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等,当现实与他们的认知不符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
(二)家庭因素
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困难的家庭可能给学生带来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感到更加焦虑和无助。同时,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三)学校因素
高校课程难度较大,学习任务繁重,部分学生可能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考试不及格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此外,奖学金竞争、保研压力等亦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交环境,学生需处理与同学、老师、室友等多方面的人际关系。若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困难,如被孤立、发生冲突等,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路径研究
(一)系统性研究
将心理危机预警防控视为一个由多要素、多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联动。纵向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明确不同层级的职责分工(如心理中心负责专业评估、辅导员负责日常排查、心理委员负责实时观察),形成逐层传导、层层落实的工作链条。这一四级网络不仅确保了从上层到下层的紧密连接,而且每一层级都能及时反馈信息,确保危机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横向整合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后勤处、校医院等部门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学生心理动态数据),避免“孤岛化”工作模式。通过这种跨部门合作,学校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二)预防性原则
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我们致力于通过早期识别和提前干预来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为此,我们实施了常态化的预警机制,通过心理普查、日常行为观察、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一个动态化的风险筛查体系。这个体系的目标是实现“早发现、早介入”,从而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处于关键时期或面临特殊困难的重点人群。针对新生适应期、毕业生就业期、重大考试前后等关键时段,以及家庭变故、学业困难、情感挫折等特殊群体,我们制定了专项预防方案,并提供精准化的支持,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必要的帮助和关怀。
(三)发展性原则
在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致力于将危机干预与心理成长的策略相结合,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进步。我们采取的是正向引导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管控措施。在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希望、自强不息、自信等。实现所谓的“危机后成长”,从而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强和自信。
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建议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防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加强预警机制、干预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心理问题和社会环境挑战。
参考文献:
[1] 任荣晰 , 于雯超 . 以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25,46(02):305.
[2] 苏 迪 , 廖 江 群 , 陈 婧 , 等 . 心 理 健 康 素 养 问 卷 成 人简式版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32(06):1357-1361.
[3] 赵玉芳 , 左有霞 .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路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23):60-64.
作者简介:李昀遥,(1998 年3 月-),女,汉族,吉林省洮南市,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