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

作者

泽仁扎姆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皮洛遗址文物保护中心 627750

在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伴随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推进,怎样破除这两者之间的障碍,实现从“并行发展”到“深度协同合作”的转变,已然成为一个关键的研究课题。文章把“协同共生”当作核心要点,不进行现状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关注点集中于实践策略方面:在守护的维度上通过科技手段与活态传承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内在动力;在利用的维度上,依靠场景创新的途径来拓宽发展道路;在机制的维度上,借助政策协同的方式来稳固支撑环境,以此推动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形成彼此促进的良好循环态势。

一、守护文明根脉,激活传承动能

守护文物的根脉,应把“预防性保护 + 科技赋能”作为核心要点,搭建起覆盖整个周期的保护体系,从而为文化的传承供给坚实的物质根基 [1]。在预防性保护这一方面,可以构建文物微环境的监测网络,利用传感器在实时状态下收集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数据,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保护设备予以自动调节实现从“被动进行修复”到“积极主动预防”的转变。如针对纸质文物可以采用具备恒温恒湿功能的密封展示柜,并且搭配具备防紫外线功能的玻璃以及惰性气体进行保护,以此减缓文物老化的速率 [2]。与此同时,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工程,借助三维扫描、高清摄影这类技术构建文物的数字孪生模型。这样不仅可以为文物修复给予精确的数据方面的支持,而且可以经由数字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共享,从而让文化传承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约束。除此之外,可以组建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的联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博物馆开设专门的课程,培养同时拥有文物修复技术以及文化研究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为传承动能的激活提供人力层面的保障。借助将保护技艺与文化探究进行深度融合的方式,促使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资讯、工艺技巧以及精神意蕴得以系统地发掘,从而为文化的传承筑牢坚实的基础[3]。

二、创新利用场景,拓宽传承路径

要对文物利用场景进行创新,就需要把“博物馆围墙”打破,构建起一种“线上 + 线下”相互融合起来的多元化传承体系,从而让文化传承可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开展线下活动时可以促使文物资源和文旅产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打造出具有主题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如可以以考古遗址作为基础,建设出沉浸式的考古体验园区,游客可以借助模拟发掘、体验文物修复等活动直接地感受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把非遗技艺和文物元素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文创产品的生产线,如以青花瓷的纹样当作灵感设计出各类服饰,以青铜器的铭文作为主题创作出文具等,让文物元素可以借助实用产品实现广泛的传播。在线上场景之中,可以搭建起用于文物数字互动的平台,借助 VR/AR技术打造出虚拟的博物馆用户,仅需凭借手机,便可以“走进”文物展厅,进而与数字形态的文物开展互动,如可借助 AR 扫描文物的图片,以此触发蕴含历史故事的动画;又或者通过 VR 设备去体验古代的生活场景[4]。与此同时,还可以和短视频平台联合起来发起一项名为“文物传承挑战”的活动,激励用户围绕着文物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故事进行富有创意的创作。通过短视频传播方式,可以让文化传承更具备趣味性以及传播的效力。通过场景创新,让文物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 IP”,拓宽文化传承的受众群体与传播渠道。

三、协同政策机制,夯实传承生态

协同政策机制需构建“政府主导 + 市场参与 + 社会协同”的多元治理体系,从而为文物的保护利用以及文化的传承发展给予制度方面的保障。在政策制定这一维度而言,政府应当颁布跨部门的协同性政策,构建起涵盖文物、文旅、教育、科技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把各部门在文物的保护、运用、传承过程中的职责分工给予,以此防止政策出现碎片化的状况 [5]。如在文物保护项目的审批进程之中,把文化传承效果的评估指标同步纳入考量范围,以此保证保护项目可以与传承方面的需求实现契合;在文旅产业的扶持政策中,专门设立文物利用的专项基金,针对契合传承导向的文旅项目,给予资金方面的补贴以及税收上的优惠。在市场参与维度,应当对文物利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以完善,对文创产品的开发、文物数字授权等市场活动予以规范,搭建文物IP 授权的平台,清晰界定文物 IP 的授权流程以及收益分配的机制,激励企业投身于文物资源的市场化转化工作。与此同时确保文物的价值不会遭受过度商业化的损耗。于社会协同这一维度可以构建起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相关的志愿服务体系,倡导公众借助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方式投身到文物巡查、文化讲解之类的工作当中。与此同时,搭建社会监督的平台,使公众针对文物利用以及传承工作所提出意见的反馈渠道得以保持畅通,通过政策协同,把政府、市场、社会这三方的各类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保护有力度、利用有尺度、传承有广度”的生态格局,确保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发展长期稳定协同推进。

结语

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协同合作,是文化得以持续、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守护根脉让文物成为传承载体,创新场景让文化融入生活,协同政策提供保障,三者构建“保护有力度、利用有创新、传承有活力”格局。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协同合作的理念,同时优化相关的策略与方法,以此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丁海燕 . 浅谈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J]. 收藏 ,2024(03):87-89.

[2] 李焕 . 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融合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02):33-35.

[3] 张梦宇. 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22):58-61.

[4] 胡开东 . 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J]. 中国机关后勤 ,2024,(09):54-55.

[5] 张黛 . 新时期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14):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