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日喀则地区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拉巴次仁
日喀则市昂仁县多白乡文化站 8585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成为各民族地区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价值,其传承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民族团结的巩固。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断档、载体消失、功能弱化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保护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实践的迫切要求。
一、日喀则地区藏族传统文化资源现状
日喀则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总面积 18.2 万 km2 ,下辖 18 个县区,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文化中心。日喀则地区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自古以来就是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日喀则地区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888 个,其中国家级 20 项、自治区级 123 项、市级 229 项、县级 516 项,拥有传承人 897 名,形成了完整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1]。重点文化项目类型涵盖藏戏艺术、唐卡绘画、堆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门类,其中蓝面具藏戏、昂仁迥巴藏戏、南木林湘巴藏戏、仁布江嘎尔藏戏等珍贵戏种承载着 600 多年的历史传承。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该地区拥有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著名文物古迹,建成了全区唯一的石刻艺术专业博物馆,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包括 18 个县区综合文化中心、204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19 家农牧家书屋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展示平台[2]。
二、新时代日喀则藏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创新实践
(一)数字化保护的创新模式
面对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新挑战,日喀则地区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建立了以数字化档案为核心的文化保护新模式。日喀则率先在全区建立首个非遗档案馆,通过系统性整理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典籍、名录、影像等数字化资料,为传承研究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家谱”。在技术应用层面,日喀则文化部门累计收集整理藏汉文字资料近 200 万字,录制影像资料 25200 分钟,拍摄图片资料 3000 余张,建立起涵盖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的非遗名录体系数据库[3]。市群众艺术馆主导建设的公共文化数字云平台成为重要载体,该平台不仅实现了 18 个县区平台与市级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还为各县区提供了便捷的文创产品发布展示功能,推动线上展销活动常态化开展。
(二)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
日喀则地区突破传统静态保护模式,创新实施“种文化”发展理念,构建起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活态传承体系。日喀则地区采用“专家 + 文艺骨干 + 群众”三级培训模式,在全市所有行政村组建了 1688 支村级文艺演出队,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基层社区的全覆盖传播。这些演出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牧民群众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表演,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打通了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在教育传承方面,日喀则地区通过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成功创建了拉孜镇中心小学、桑珠孜第三中学等 6 所自治区级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培养了大批年轻传承人。与此同时,该地区建立起86 支民间藏戏队,其中定结县琼孜乡姆村藏戏队已连续演出 70 多年,成为活态传承的典型代表 [4]。为确保传承质量,日喀则地区还为市民族艺术团和 18 个县区艺术团配备了 19 辆流动舞台车,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900 余场,惠及群众超过 10 万人次,形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持续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真正实现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目标。
(三)多元主体协同保护机制
日喀则地区在传统文化保护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学术支撑的多元协同保护格局。政府层面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文化、财政、教育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每年投入市级财政预算资金 1200 万元以上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资超过5 亿元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该地区充分发挥文化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其中萨迦昆氏文化产业通过创新直播带货模式成功销售八思巴藏香 10 万余元,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传承基地带领 18 名匠人实现月均收入 7000 多元,形成了传承人、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保护网络。学术机构与专家学者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文物普查和非遗调研,新发现 62 处文物点和 88项非遗项目,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该地区还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协调 37 个非遗项目点与 3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 [5]。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保护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更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文化保护合力,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日喀则藏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发展
日喀则地区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内容革新为突破口,以形式多样化为手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在内容创新方面,日喀则地区突破传统题材局限,大胆尝试现代主题融入古老技艺的创作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新题材唐卡创作项目,2019 年启动的百幅新题材唐卡创作与展览项目由 37 名本地画师参与,历时两年完成首批 50 幅作品,内容涵盖西藏和平解放、文明发展史、风景名胜三大板块。同时,该地区还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千米唐卡工程,汇集 80 名画师共同绘制长 848 米、高 2.5 米的巨型唐卡,全面展现当地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在形式创新方面,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深度融合成为新亮点,拉孜县画师贡觉杰将国画元素融入唐卡创作,绘制出《花与瓶》《四季花》等新颖作品。
(二)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
日喀则地区深入探索“非遗 + 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建立扶贫就业工坊、培育文化企业、创新销售渠道等举措,实现了传统文化从保护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方面,该地区按照《日喀则市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实施方案》,建成 36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完成挂牌工作,有效带动 542 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形成了“非遗传承 + 精准扶贫 + 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传统手工业产业化方面,拉孜县成功培育20 余家民族手工业合作社,开发拉孜藏刀、扎念琴等15 种文化产业经营项目,年产值达1500 万元。桑珠孜区扎西吉彩金银器加工厂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从最初的工匠互助组发展为多元化生产企业,既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又研发旅游纪念品,近十年获得国家投入100 余万元支持。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日喀则地区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实践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多元协同等创新模式,该地区成功构建了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相统一的新格局。从内容形式创新到产业化发展探索,日喀则模式证明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完全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向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深化产业融合,拓展传播渠道,让更多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这一实践不仅对西藏其他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为全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谢军. 口述史视角下嘉绒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文化学刊 ,2024,(12):30-33.
[2] 高继科 , 刘尚俊 , 田淑萍 . 保护好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J]. 文化产业 ,2024,(26):133-135.
[3] 高静思 .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德育价值初探 [J]. 高校后勤研究 ,2020,(09):42-44.
[4] 东知扎西 . 论藏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基本精神 [J]. 北极光 ,2019,(10):61-62.
[5] 段晶 , 董少强 , 谭易 , 等 . 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传承与现代适应 [J]. 上海服饰 ,2025,(0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