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德梁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黎溪中学615199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机械训练、轻思维发展等问题,难以满足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策略,以期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仅涵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了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它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数学抽象:这是指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提取数学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形成数学模型。

逻辑推理:这是指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合理论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正确的结论。

数学建模:这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求解。

直观想象:这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和空间关系来理解数学概念和问题。

数学运算:这是指正确、灵活地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数学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分析:这是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科学的推断和决策。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素养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应当设计更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目标往往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许多教师仍然以考试成绩为导向,过分强调解题技巧和方法,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学方式显得单一,缺乏情境的创设。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手段,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模式下,学生缺少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探究的机会,这无疑限制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普遍偏低,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尽管许多教师尝试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来促进合作学习,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深度,学生在其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最后,评价方式也显得单一,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目前,教师和学校过度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没有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进步足够的重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进步。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 情境化教学,培养数学抽象与建模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利用“购物折扣”问题引入函数概念,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案例:在“一次函数”教学中,设计“手机套餐资费比较”任务,让学生分析不同套餐的收费模式并建立函数关系。

2. 问题驱动教学,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如何证明勾股定理?”鼓励学生尝试不同证明方法。

案例:在“三角形全等”教学中,提出“如何测量河宽?”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3. 合作探究学习,提升交流与创新能力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设计校园绿化方案”,要求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计算面积和预算成本。

案例: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时间”,并合作完成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4. 信息技术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通过运用几何画板、动态数学软件(例如 GeoGebra)来展示图形的变换过程,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复杂的数学空间关系。

具体案例: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态演示的方式,展示当二次函数的系数发生变化时,抛物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如何随之改变的。这种直观的动态演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更强的直观想象能力。

5. 多元化评价,关注素养发展过程

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探究报告、思维导图等,结合课堂表现、项目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案例: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其解法;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展示一个“足球场设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足球场的长和宽,以满足给定的面积要求?

接下来,进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尝试列出与问题相关的方程,并探索解决方程的方法。

在思维拓展阶段,引导学生比较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这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的异同,并分析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

之后,通过应用延伸环节,让学生尝试解决“利润最大化”等实际问题,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建模能力。

最后,在效果分析环节,我们发现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解题方法,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思维发展和实践应用。通过情境化教学、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素养评价体系,优化教学实践,推动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

参考文献:

[1] 冉裕菡 .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研究[D]. 西南大学 , 2024. 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317.

[2] 贺亭亭 .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 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444.

[3] 宋璐羽.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 , 2023. DOI:10.27825/d.cnki.gassf.2023.0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