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小说大单元教学研究
杨洋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重庆万州 404020
摘要: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围绕大单元教学优化教学设计也成为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渠道。结合日常教学中积累的认知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材料的分析,总结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思考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以及相应的对策,以期逐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素养,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助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本文以高中“小说”模块为例,探索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的内涵、理念和实践路径。
一、大单元教学的含义以及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依据教材特点、学习任务群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提炼单元主题,整合单元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优化单元学习评价,促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完成系列任务,建构良好的语文认知,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
(一)全面深入地整合观照教材
大单元教学的语文课堂不是简单地将语文课文机械的合并成一个大单元,而是让不同课文之间相互关联和促进,因为高中语文的核心知识也并不是单独的、孤立式的存在,它具有丰富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老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如何使用”。因此,教师就需要在进行大单元教学之前,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单元的组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体融合,做好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整理,根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来构建起它自身的学习单元。
(二)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将讲授过的知识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没有考虑到先前学习的某些知识经验可以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一些学生也习惯于在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互通性,不能举一反三;还有一些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践应用中,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达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小说大单元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实际施展环节,是促进大单元教学思路与小说课堂结合的核心一环。笔者在分析教学课例优缺点以及选文教学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基于选文本身,提出着眼文本特性,明确大单元议题、立足群文阅读,选取关联文本进行组文、营设任务与情境开展大单元小说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着眼文本特性,明确大单元议题
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批判与反思”,指出选篇承载着揭露社会现实与黑暗面进而引发学生反思的教育作用,教师要能从小说表露的社会意义入手,精准挖掘选文中可以展现社会“批判性”与“反思性”的内容,设置富有深意的大单元主题。首先,从小说隐含的深层性视角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脱离于时代,教师要树立梳理选文创作背景知识的意识,弥补教材呈现的片段性弊端,消除读者与创作者的时空感。其次,教师应当基于明晰的双文本或多文本,开展教学对话探究或学生小组讨论并设定好理解“小说的批判性”的教学目标,综合较易把握文本主旨的多篇小说进行组文,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内容透视出的社会批判性,增强教材表现人文主题的强度和力度,促进对单元人文主题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立足群文阅读,选取关联文本进行组文
群文阅读是对选文本身教学内容的非正面的充分融入,是在学生完全理解教材基础上的拓展式阅读。教师使用群文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整合材料的过程中加深对选文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祝福》时,以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为议题向学生推荐鲁迅《彷徨》、《呐喊》中的其他篇目,有意识将和《祝福》主题相似或相同创作背景的篇章作整合对比阅读。让学生感知鲁迅是如何以文笔揭示并批判社会现象,相关文字背后的社会事实又能引起民众怎样的思考与反思。这样的阅读符合大单元式的教学初衷,对教材中的片段教学把握才能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首先,教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担当引导者的角色。群文阅读强调多文本阅读基础上的集体建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放权,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此外,教师要抓准对学生学习过程干预的时机,在学生疑惑处提供帮助,在学生锻炼处给予机会,充分提供学生自主阅读和个性化理解的空间,让其在对相似材料的自主探究中体悟共性主题。
(三)营设任务与情境,开展大单元小说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白多篇教学和单篇教学的教学不同,单篇教学的任务实施阶段是依靠由教材单篇生发出来的核心性问题指导,然后吸引学生联系、纳入课外阅读材料作为思路,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路,教师需要在教学问题设计开始就要具备宏观眼光,联系多篇文本设计更能锻炼学生拓展思维和具有启发性思考的问题。例如,联系林冲和别里科夫的人物性格,设置“鸵鸟式自我安慰人物”探究式任务,引入戏剧《琵琶记》中“蔡伯喈”故事作情境性辅助材料,将三人的遭遇及人物表现整合成大单元模块,教师通过设置连串问题教导学生体会这类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性格。这样的问题链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对现成材料进行层层深入挖掘,让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联想达到一定高度,从而突破表面阅读的学习层级,逐步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整体迁移思维,培养灵活变迁知识的能力。
三、总结
在《新课标》的导向下,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教师围绕学习任务群,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在研读内涵、观照文本、整合内容和课后延伸等环节和流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将阅读、写作等多个项目融合起来,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靶向于小说教学中的潜在问题,从大单元教学角度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本文首先阐述大单元教学的含义以及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意义,而后对于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进行阐述并且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大单元教学对于高中小说教学的应用价值,以期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小说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康彬.学习任务群视角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25-27.
[2]蒋燕芳.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生长性作业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56-58.
[3]牛晓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大单元教学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22.
[4]朱硕.“学习任务群”视阈下高中语文必修(下)小说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5]丁维佳.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