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究

作者

曾才秀

福建省宁化第五中学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育人目标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期,传统课堂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需求。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实现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旨在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在语文课堂中深度融合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高效课堂的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也是伴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并能够持续支撑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语文能力与素养。它包含紧密联系的四大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效课堂,应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效率,追求素养培育的深度与效度。它要求课堂目标聚焦素养生长点,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与吸引力,活动组织体现学生主体性与实践性,评价反馈贯穿始终并能有效促进学习改进,最终实现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获得充分而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聚焦语言实践,在真实情境中深化“语言建构与运用”高效的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运用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具有现实意义的言语任务,驱动学生在“做中学”。

1. 创设生活化交际情境。如教学“口语交际:应对”时,设计“校园冲突调解员”“社区问题反映者”等角色,让学生模拟真实对话,学习根据不同对象、场合灵活运用语言策略(如委婉、协商、解释)解决问题,在真实交际中锤炼语言敏感度与得体性。

2.依托文本开展深度表达。学习《背影》后,不再停留于分析父爱,而是创设“给父亲写一封未曾寄出的信”的情境,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朴素深沉的语言风格,结合自身经历抒写真情实感。这不仅深化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理解,更是在真实的表达需求中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为《桃花源记》设计现代版结局,在语言重组中培养创造能力。

(二)驱动深度思维,在质疑探究中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课堂应是思维的训练场。教师要善于设置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质疑、分析、比较、推断、评价、创造等深度思维过程。

1. 设计高阶思维问题链。教学《孔乙己》,可设计问题链:孔乙己的“长衫”仅是一件衣服吗?(象征意义分析) ) 众人对孔乙己的“笑”蕴含哪些复杂心理?(多角度解读) $$ 如果你是酒店掌柜 / 小伙计,你会如何对待孔乙己?为什么?(批判性思考与价值判断)→ 结合当下,如何看待社会中的“边缘人”?(迁移与思辨)。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深层,从理解走向批判与反思。

2. 开展项目式学习。围绕“探寻家乡文化印记”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搜集整理家乡方言俗语、老故事(信息筛选与整合) $$ 采访长辈了解民俗变迁(访谈设计与信息处理) $$ 比较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及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 创作介绍家乡文化的宣传文案或短视频脚本(综合表达与创造)。项目过程贯穿信息处理、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创意表达等多种思维活动。

3. 巧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论点、论据间逻辑关系;用表格对比不同观点的异同优劣;用流程图展示论证推理过程,使抽象思维过程清晰可见,提升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三)浸润审美体验,在品鉴创造中涵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教材是美的富矿。高效课堂应引导学生沉潜文本,调动感官与情感,在主动的审美体验中涵养品味,激发创造。

1. 多感官联通的文本细读。赏析《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偷偷”“钻”带来的触感(痒痒的、有力量的)、视觉(嫩绿的、充满生机的)和动态感,再通过朗读传达这种细腻的发现之喜与生命活力。将文字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意象。

2. 组织多元审美实践活动。学习古诗词单元后,举办“诗情画意”活动:为《天净沙·秋思》选配最能传达意境的中国画或摄影作品(视觉审美与意境把握);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择或创作背景音乐并朗诵(音乐审美与情感表达);尝试创作一首描绘校园四季的小诗(语言美的模仿与创造)。活动整合了鉴赏、比较、表达与创造。

3. 搭建审美表达平台。在班级设立“美文共赏”角,鼓励学生推荐并点评课外阅读中发现的“金句”;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微型朗诵会”,分享个人喜爱的散文片段或诗歌,并简述推荐理由。平台化机制促使学生持续关注、主动发现并乐于分享语言之美。作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进行文明对话的窗口,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以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课堂生态发生了积极转变。教师从原来关注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逐步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着眼点从关注“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人的成长”。这一可喜的变化,直接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很多知识性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与灌输,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学习,也可以学生内部互助解决。很多时候,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可以互相启发,相互激发灵感的,讨论与探讨的风气因此也就逐步达成。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参与度显著提高;语言表达更趋丰富、精准、有逻辑;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并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对文本的审美感受力增强,并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提升,初步具备跨文化理解的意识。课堂效率体现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发展的“含金量”更高。

结语

核心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灯塔,高效课堂是抵达彼岸的航船,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行远致稳。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有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素养的培育目标,有机融入精心设计的课堂情境、富有挑战的思维任务、浸润人心的审美活动与底蕴深厚的文化探究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即以学生深度、有效、全面的素养发展为衡量标准的效能。这是一条需要持续探索、不断精进的道路。作为教师,我们当深耕课堂,在核心素养的沃土上,精心浇灌,静待每一朵语言与生命之花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语文教育的坚实力量。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 .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5):4-10.

[2] 郑桂华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 [J]. 语文建设,2018(07): 4-8.

[3] 范丽娟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 教师博览 ( 下旬刊 ),2025(02):25-27.

[4] 钟善友 , 杨颖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意蕴、价值与实践路径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5,40(01):36-44.

[5] 谭凤伟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 教师,2024(3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