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的整合应用研究

作者

曹天一 孙艺文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 吉林市 1320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全面来临。数字化平台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开放性等优势,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模式在信息传播、资源整合、管理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字化平台的出现为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数字化平台有效整合应用于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数字化平台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应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志愿服务相关的数字化平台,如志愿服务网站、手机应用程序等。这些平台主要提供志愿服务项目发布、报名、签到、评价等功能。一些高校还将数字化平台与实践育人相结合,通过平台记录学生的实践经历和成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然而,整体来看,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数字化平台存在诸多问题:功能单一,主要侧重项目管理而缺乏需求分析与个性化推荐,与实践育人其他环节衔接不足,难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估;资源整合不足,校内外信息共享不畅,项目信息零散且实践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用户参与度低,因功能缺陷、信息滞后等问题,学生更依赖传统渠道,教师也缺乏引导;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丢失等隐患。这些问题制约了数字化平台在志愿服务中的有效应用。

三、数字化平台与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内在联系及整合应用可行性分析

(一)内在联系

数字化平台与高校志愿服务紧密相连,为其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播和管理工具。平台能够快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扩大学生参与渠道,同时支持在线报名、签到及过程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和透明度。此外,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有助于优化志愿服务匹配,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数字化平台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它能够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项目,如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并完整记录实践经历,形成可追溯的成长档案。这些数据不仅助力综合素质评价,还能为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使实践育人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整合应用可行性分析

从技术层面看,当前信息技术成熟,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强大支持,使其在功能扩展、数据安全和智能推荐等方面具备可行性。经济上,平台建设和运维成本可控,高校可通过自主开发或校企合作降低投入,同时提升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长期经济效益。社会层面,数字化平台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得到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学生对数字化服务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更倾向于通过平台参与志愿活动与实践项目。因此,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的整合应用具备坚实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基础。

四、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的整合应用策略

(一)平台功能优化

为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数字化平台的实用性和吸引力,需从功能优化入手。首先,完善项目管理功能,增设分类检索和智能筛选,帮助学生精准匹配感兴趣的项目,同时引入评价反馈机制,收集学生意见以持续优化项目质量。其次,开发个性化推荐系统,基于学生的兴趣、专业和时间安排,智能推送志愿项目,并结合实践育人目标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规划,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强化成果展示与评价功能,搭建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支持作品、报告、证书等多样化成果的呈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多维度评估,为评奖评优、升学推荐等提供客观依据,形成“参与- 记录- 评价- 反馈”的闭环体系。

(二)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数字化平台高效运行的关键。在校内层面,需打破部门壁垒,构建统一的实践育人资源库,整合实验室、图书馆、科研基地等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场景。在校外层面,积极联动社会组织、企业等外部力量,通过平台发布实习、公益项目等校外资源,拓展学生实践选择;同时引入校外导师机制,邀请行业专家提供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校内外资源的系统化整合,形成“多元供给、协同育人”的生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实践需求。

(三)机制构建

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激励层面,设立志愿服务奖学金、优秀实践导师奖等荣誉,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激发师生参与积极性。在管理层面,明确各部门权责,制定信息审核、数据安全等制度,确保平台运行规范可靠。在培训层面,定期组织师生平台操作培训,提升使用效率;针对管理人员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强化运维能力。通过“激励- 管理- 培训”三位一体的机制设计,形成全员参与、高效协同的运作模式,推动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数字化平台的良性发展。

五、整合应用效果评估与展望

(一)整合应用效果评估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平台功能、资源整合、用户参与度、实践育人成效等方面对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的整合应用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整合应用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二)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的整合应用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数字化平台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社会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数字化平台将与高校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中的整合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应充分认识数字化平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质量和实践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正青, 谢嘉珣. 数据技术赋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逻辑理路、应用场域与实现路径 [J]. 教育科学 , 2025, 41 (01): 75- 82.

[2] 熊敏.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策略探究 [J].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40 (01): 29- 31.

基金项目( 课题):本文系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40123SZ;

作者简介:曹天一,男,汉族,省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多媒体管理与维护

第二作者:孙艺文,女,汉族,省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