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巴蜀地域文化对绵竹年画审美特征的影响研究

作者

王梨 周成秀 王鹏宇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44104

绵竹年画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绵竹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北宋《成都古今记》记载成都“十二月桃符市”的年画多由绵竹供应,印证其千年传承脉络。2024 年,“春节”成功申遗,绵竹年画作为核心载体之一,成为中国人首个“非遗版春节”(2025 年)的文化象征。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巴蜀地域文化对其审美基因的塑造,不仅关乎非遗保护方法论,更涉及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转换中的路径探索[2]。

一、巴蜀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地理环境与移民文化的交融性

四川盆地封闭的地形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历史上六次大移民形成多元文化叠合 [3]。绵竹古称“小成都”,商贸繁荣催生市民文化,清代年画长卷《迎春图》以 400 余人物展现迎春巡游场景,市井气息浓厚,被誉为“绵竹版《清明上河图》”[1]。这种开放性使年画兼具北方门神的雄浑(如秦琼、尉迟恭形象)与南方文人画的灵秀。

(二)道教信仰与民俗生活的互渗

年画起源于道教宣传需求,题材早期以灶神、财神、土地神等道教神祇为主。在巴蜀民间,年画超越装饰功能,成为信仰实践的媒介:门神居中、门签居上、对联分贴两侧的张贴规制,源自道教“五瘟符”的避邪传统。这种信仰与生活的互渗,使绵竹年画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创作准则。

(三)乐天精神与幽默气质

川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在年画中转化为艺术表达 [4]。童子题材年画中,人物造型常呈现夸张的短臂圆脸,如《骑车仕女》通过失衡的动态传递喜剧感;而《三猴烫猪》等讽刺题材,则以戏谑手法批判社会现象,体现巴蜀文化中“以俗为美”的市民趣味。

二、绵竹年画的艺术特征解析

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套版印刷不同,绵竹年画采用 “墨线印坯、手工施彩” 的独特工艺。刻版阶段:梨木经水浸阴干后雕刻,单块雕版耗时15 日以上,线条追求“流畅而古拙”的金石味;彩绘阶段:画师依墨线轮廓手绘上色,同一线稿因不同画师的色彩理解与笔触差异,形成“千版千面”的效果。这种半工业化半手作的模式,既保证批量生产,又留存艺术个性,折射巴蜀文化中秩序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三、巴蜀文化对年画审美的影响机制

(一)文化符号的在地转译

年画作为民俗文本,将抽象的地域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像符号,如门神秦琼、尉迟恭形象融入川剧武生扮相,铠甲纹饰掺入彝族漆器纹样,体现多民族文化交融[5];商贸精神的隐喻,如《迎春图》中货郎担、钱庄招牌、绸缎交易的细致刻画,再现了“坐贾行商日夜图”的绵竹盛景(古诗《绵竹茂》),彰显商业文化对艺术题材的渗透。

(二)民俗功能与审美表达的合一

在巴蜀民间,年画是仪式性实用品,其张贴规则蕴含文化密码,如大门贴武门神(尉迟恭)御外邪,内堂贴文门神(天官)纳福,卧室贴

童子题材祈子嗣,形成“神圣空间结界”;时序性象征,如腊月二十三贴灶神“监人间善恶”,除夕换门神“卫家宅平安”,正月十五焚年画“送神归天”,构建岁时节律的仪式闭环。

四、当代传承中的创新实践

绵竹年画通过主题重构延续其现实关怀,如传统科举题材《状元及第》被赋予新意,2025 年高考前夕推出“魁星点斗”主题年画,为考生传递吉祥寓意;还创作《乡村振兴图》《廉年有余》等新作,将农耕场景、廉政标语转化为图像,践行“随时代演进”的非遗生命力。也实现了载体与技术的跨界融合,如年画与陶瓷、丝帛、折扇结合,开发刺绣年画、金丝年画等千余种衍生品;AR 技术使《鲤鱼跳龙门》中的鱼“跃出纸面”,手机扫码可观看年画故事动画。还建立多层次传承机制,如年画博物馆开设拓印、彩绘体验课,游客亲手完成“一轻二快三转圈”的刷色技法。

结语

绵竹年画作为巴蜀文化的物质化载体,其审美特征是地理环境、移民历史、宗教信仰与生活哲学共同作用的产物 [6]。在“艳丽明快”的色彩体系、“夸张传神”的造型法则、“雅俗共赏”的功能表达中,可辨识出巴蜀文化中乐天幽默、兼容并包、崇实重商的基因。当代传承通过三重路径实现活态转化:在符号层面重构题材隐喻,在技术层面融合数字媒介,在制度层面构建教育传播网络。

参考文献:

1. 霍韵竹 . 文创设计新思考——以绵竹年画文创产品设计为例[J]. 艺术大观 ,2021,(24):67-68.2. 张艺怀 . 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策略探究——以绵竹年画为例[J]. 新闻世界 ,2025,(01):111-114.3. 陈世松 . 巴蜀移民文化史编写旨趣刍议 [J]. 中华文化论坛 ,2024,(06):82-91.4. 杨漾 , 温羽欣 . 巴蜀文化的大众表达及创新传播研究 [J]. 今传媒 ,2024,32(07):101-104.5. 王川 , 胡聪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巴蜀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2(03):1-10.6. 谭超 , 唐婉璐 . 巴蜀传统年画兴盛的文化生态研究——对绵竹、梁平传统年画的考察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3(01):30-37.基金项目:2025 年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巴蜀地域文化对绵竹年画审美特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