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机工程发展在农业生产现代化中的新形势探究

作者

李罡

白城市洮北区三合乡人民政府综合服务中心 137000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而农机工程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农机工程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当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前沿科技与农机装备深度融合,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智能农机装备逐步实现自主导航、精准作业、远程监控与数据决策,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同时,丘陵山区、特色作物、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短板正加速补齐,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助力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此外,“ 双碳” 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机工程提出新的要求,电动化、氢能化、节能化等绿色农机技术加速发展,推动农业向低碳高效模式转型。与此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共享农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等新模式涌现,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效率。然而,面对新形势,农机工程仍面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性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绿色农机推广成本高、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如何把握机遇、突破瓶颈,推动农机工程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1 农机工程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机工程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支柱,既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驱动力。其通过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显著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农时,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依托智能农机与精准农业技术实现变量作业,优化资源利用;同时突破劳动力瓶颈,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支撑规模化生产。在绿色转型方面,新能源农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有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升级。随着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农机工程正加速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

2 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农机工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2.1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农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高端智能装备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如高压共轨系统、液压元件等存在"卡脖子"风险。智能化水平与国际差距明显,自动驾驶、远程运维等前沿技术亟待突破。这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亟需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来突破瓶颈。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我国农机发展呈现显著区域不平衡,平原地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而丘陵山区因地形限制,适用农机研发滞后、机型少效率低,加之推广服务体系薄弱,机械化率长期偏低。这种失衡制约全国农机化水平提升,影响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亟需加强特色农机研发、完善补贴政策、优化服务体系等系统性措施加以改善。

2.3 绿色转型面临现实困境

我国农机绿色转型面临"三高"困境:购置、使用和维护成本高制约推广。电动农机续航不足与充电设施短缺相互制约,氢能农机配套体系缺失[1]。同时,传统农机节能改造滞后,环保农艺协同不足,影响绿色技术普及。这既阻碍农业低碳发展,又制约"双碳"目标实现,需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激励和基建完善等系统性措施破解困局。

2.4 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够

我国农机农艺融合度不足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机研发与农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型农机难以适应小农生产模式,形成"大农机小地块"困境;特色作物专用农机研发滞后,制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亟需建立农艺引领、农机助推的协同机制,通过专家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提升融合发展水平。

2.5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共享平台建设滞后、维修网络覆盖不足、信息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具体来看,区域性农机调配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专业维修站点布局不合理造成服务响应迟缓,数字化服务平台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精准对接需求。这些短板既制约了农机使用效率提升,也影响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亟需健全"互联网 + 农机"服务网络、完善区域性维修保障体系、创新农机共享模式,以提升社会化服务整体效能。

3 未来发展趋势

3.1 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正推动农机工程向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快速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现代农机装备实现三大突破:智能识别技术让农机可自主分析作物长势,实现精准变量作业;自动驾驶系统配合北斗导航将作业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监控。这些创新不仅使单机效率提升 30%-50% ,更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变革[2]。

3.2 资源整合

推动农机工程创新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创新投入,同时完善行业规划和管理机制。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的产业化应用。科研机构需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只有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加速农机工程转型升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3.3 绿色发展

农机工程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需构建"节能-循环-保护"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重点应推进三大举措:一是研发新能源动力系统,推广电动、氢能等清洁能源农机,配套建设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二是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采用可降解材料和模块化设计,提升农机回收再制造率;三是建立生态作业标准体系,开发智能监测平台,实现精准施肥施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完善绿色补贴政策、建立碳减排激励机制,推动农机工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3.4 国际合作

农机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重点可从四个维度实现突破: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引进智能控制、精准作业等核心技术;在产业协同方面,与全球领先企业共建研发生产基地,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国际专家引进计划和青年学者交流项目,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标准对接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这种全方位合作将有效提升我国农机工程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4 结束语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机工程正迎来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新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推动农机装备向精准化、自动化升级,绿色转型助力低碳农业发展,国际合作则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未来,需持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构建智慧农机生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农机工程的创新发展,必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孟萍. 农机工程在农业节能和生产中的作用分析[J]. 南方农机,2024(1):191-193.

[2]董华春;李家金.现代农业产业化技术下农机工程发展途径分析[J].河北农机,2023(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