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翻译学视阙下模拟项目驱动的口译教学探索

作者

白雪洁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formulate a new interpret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simulated interpreting proje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and core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The new teaching model includes 11 steps, cove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an interpreting project. As the steps are easy to be put into practice, they will offer pragmatic solutions to universities which lack opportunities to engage in real-word interpreting projects. Keywords: Eco-translatology; emulated interpreting project; interpreting teaching

1. 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致力于翻译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翻译环境生态的整合性研究,提出了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的核心理念”。(胡庚申,2021)

生态翻译学自问世以来经历了二十载的成长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完整的学术话语及日渐扩大的学派,而且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打破了西方译论“一家独大”的格局,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然而,生态翻译学需“由坐而论道转向翻译问题的解决,理论之树靠指向实践而长青”,并需要“在翻译实践、译才培养与选拔、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领域体现其使用价值”。(黄忠廉等,2021)因此,本文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的观照下,依托“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群落”、“翻译适应选择”、“译者中心”“译有所为”等核心理念尝试设计口译课程教学新模式,打破只关注语言或只关注译员的培养模式,综合考虑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多种因素,以期产出更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进步及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口译人才。考虑到部分高校在口译员培养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如缺乏口译实践或实习的机会,学生很难找到真实的口译项目参与,本文试图立足现实,设计依托模拟项目的口译教学新模式,以更便于实施的方式为相关培养单位或课程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2. 生态翻译学观照下的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朱晓晓、王澜(2018)探讨生态翻译学的理念与语料库翻译教学有机结合的路径,以促进学生在了解客观翻译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翻译教学的效力。陶友兰(2012)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翻译生态环境下翻译教材编纂的发展轨迹及针对翻译教材的研究,提出了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的生态式设计理念的四个原则。舒晓杨(2014)以实证研究的方式验证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笔译新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英语综合能力、翻译相关能力等。李志英(2020)将“翻译生态”、“翻译链”、“文本生态”、“事后追惩”等生态翻译学理念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构建了对应译事前、中、后3 个环节的“教学译融合”的教学模式。果笑非(2021)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从七个方面对生态范式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取向进行了探讨。张晓恬、徐珺(2022)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大核心理念—生态理性、翻译群落及生态美学设计了MTI 翻译教学的新模式,然而该模式偏重笔译教学的设计。邓媛(2012)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尤其是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及“事后追惩”的角度从五个维度探索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在翻译硕士专业(MTI)培养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该文提出了MTI 口译教学的新视角,为类似课程的设计打开了新的格局,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孙爱娜(2017)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译员生态口译能力的构成,并依此构建了多元、动态的生态口译训练模式。然而,论文并未涉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也未讨论信息数字技术及语言服务市场的最新发展对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关注笔译教学,针对生态翻译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明显不足。因此,本文尝试探讨生态翻译学在口译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综合考虑语言服务市场生态环境构成要素,构建适应语言服务行业要求的教学新模式,以期提高专业学生包括双语能力、口译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技术能力等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单位的培养效力。

3. 生态翻译学视阙下模拟项目驱动的口译教学设计

3.1 教学模型

根据包蕾(2015),口译生态环境包括交际语境和交际参与者两大因素以及这两大因素下的一系列子因素。口译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还原这些子因素,使学生身处无限接近现实口译生态环境的场景中,锻炼他们的各项实务能力。根据语言服务行业运行现状,本文尝试设计依托模拟项目的口译教学新模式。

图1 模拟项目驱动的口译教学模型

该模型中,学生译员组处于中心地位,其他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围绕译员的口译活动的组织、执行、评价作出相应安排的。教师是连接其他各方包括项目经理、发言人组、现场听众和译后组与译员之间的桥梁。角色的设计符合现代语言服务市场的现状,各角色之间积极沟通、信息共享、互相配合完成模拟口译项目,在项目的推进中,教师要及时配合协调,促进各角色之内、之间以及各角色与模拟口译生态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以促进模拟口译项目的顺利完成。

3.2 教学目标

随着现代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口译的提供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远程口译、社区口译、人机结合口译等一系列新业态的出现给口译员的培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日新月异的信息数字技术渗透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机器自动翻译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口译员,但却给口译的方式和培训带来了新的视角;而虚拟仿真技术的进步促使口译员的培训和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根据胡庚申(2008),“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循环过程”,而“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高度接近真实口译生态环境的模拟项目的口译课程能够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口译生态环境的全要素,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各项口译技能,提高学生在真实职业口译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根据口译现场生态环境优化选择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译员素养,帮助学生将学习阶段和从业阶段无缝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项口译技能,如译前准备、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笔记记录及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会议交传及同传能力、精力分配等和职业译员的素养,如涉外礼仪、跨文化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技术能力、信息搜集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场应变和危机处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学生的口译能力及职业素养子生态系统将达到动态平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拟仿真的口译训练能够使学生沉浸式体验译员角色从而深刻理解译员的使命,在未来的口译工作中做到真正的“译有所为”。译事中的“译有所为”既表示“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又表示“运用翻译可以做事情”。(胡庚申,2008)作为中国口译员,从事口译活动不仅应该致力于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理解友谊,也应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帮助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加强中国软实力,并为祖国在国际传媒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3 操作程序及教学条件——三环节十一步骤

整个项目从准备到执行再到复盘总共有三大环节,包涵11 个步骤,真实口译项目的全过程得以呈现,口译群落各相关主体都有角色带入,考核评价体现动态、多元化、多维度、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特点。所有学习痕迹以数字化形式保留、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学生可以全面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重点,教师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轨迹和结果、相应调整课程设计和教学重点。模拟项目的实施需要特定的口译实验室或虚拟仿真实验室,并配有专门的口译实训软件系统、数据库、及可保留一切学习痕迹并可自动生成数据分析的师生互动学习平台。模拟项目的实施需要密切的沟通交流,这些可以通过腾讯会议、微信、钉钉、QQ 等多种渠道实现。

在项目启动之前,教师已将事先制作的讲解口译理论和技巧的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自行学习相关理论和技巧,并通过平台讨论区提出问题和老师及同学一起探讨。如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或有问题的地方,教师也可安排在线会议统一答疑。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就可以启动模拟项目,具体的实施分为11 步,涵盖译前、译中、译后。

第一步 确定项目。教师扮演客户角色,确定口译项目,包涵口译场合(商务会谈、学术讲座、产品介绍、行业峰会等)、口译方式(交传/同传)、口译时长(1-2 小时)、工作语言(汉译英或英译汉等)、特殊需求(如口译尽量少占用时间,可采取总结口译的方式)等。在这一步,教师可根据课程大纲、学生现有水平、教学安排、学生需求等灵活安排项目,如可以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先安排一般商务谈判的交替传译再逐步过渡到专业领域的无稿同传。

第二步 组织团队。教师发布项目内容,招募翻译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口译团队、讲者团队、译后团队等,其余课程学生扮演听众角色。明确各团队任务职责,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质量控制、任务分配、项目推进等;口译团队负责项目现场的口译工作及译后自评报告的撰写;讲者团队负责安排项目现场的讲话;译后团队负责项目现场的录音录像、现场口译的监听及评估、译后问卷调查的收集及数据整理、术语库和口译材料资源库的更新。

第三步 敲定讲话。讲者团队与教师共同敲定项目讲话内容、方式、语言等。如是汉译英的项目,可以由讲者团队根据项目内容讨论得出讲稿 稿演讲或带大纲即兴演讲,如是英译汉,则由讲者团队负责利用网络资源 剪辑或合 成技术 制作适合现场口译的视频。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要注意讲话本身要符合 表达的特点,犹豫、 重复 啰嗦、自我纠正、逻辑不清等要在讲话中有所体现;如果是英译汉,还要照顾到英语为非母语人群的发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辅助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或编辑合适的材料。

第四步 译前准备。口译团队根据教师发布的项目信息、按照项目经理的任务分配做好译前准备,包括阅读或练习平行文本、建立术语库、补充相关专业和百科知识、做好心理建设等。 这一过程教师要起到督导作用,监督项目经理将明确的任务、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如果是有稿同传,口译组可提前得到讲稿并提前准备,但讲者团队要与教师共同设计一些障碍来锻炼口译组的临场反应及危机处理能力,如在讲稿的一些地方设置跳稿,加入讲稿上没有的新内容等。

第五步 制定评估标准。教师、项目经理、译后团队开碰头会,根据讲者团队提供的讲话内容敲定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标准方面,口译教师可以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项目的特点,跟项目经理和译后团队一起讨论制定。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项目经理和译后团队通过协作的方式都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标准。

第六步 设计问卷。在课程教师的协助下,项目经理和译后团队制作、打印并现场分发译后问卷给观众组,主要针对译入语发音语法、口译员音量语调、译入语表达是否适应目的语生态环境、译入语主要内容方面提问。译入语发音语法、口译员音量语调和译入语表达是否适应目的语生态环境可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由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译入语主要内容方面设置开放性问题,请观众根据现场听到的口译内容及记录的笔记撰写主要内容。另外,可增设意见建议栏,请观众从各个角度给口译员甚至演讲组及项目经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七步 模拟口译现场。项目经理协助译员提前调试好设备;译员组根据分配的任务做现场口译;观众组负责听辨、提取口译主要内容并在口译一结束就填写问卷;教师、译后组使用提前打印的口译质量评估表打分,评估表也要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译员的哪些表达不是整合选择度最高的?有没有什么改进的建议等。

第八步 译后评估。项目经理收集观众问卷并根据问卷及译员现场表现撰写结项报告;译员组根据现场录音录像及口译转写文本对照原语讲话录音或录像抑或文本撰写自评报告。

第九步 反思与经验分享。教师和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反思与经验分享,要求所有人都提前准备,从各方面分享参与项目的心得体会,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取普遍性问题、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形成多维立体的评价反馈,以促进学生口译各子能力的成长。

第十步 译后处理。译后小组负责更新术语库和口译练习语料库。经过长期的积累,相关术语库和语料库不仅可以为后面的模拟项目组提供专业的术语资源和平行语料资源,还能为学生提供课下练习的材料资源,无论学生是否参与模拟项目都能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口译技能和认知。

第十一步 评价考核。模拟项目的相关课程评价采取多维立体、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总评成绩构成包括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及根据电子档案记录的参与度评分及成长值评分。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从多个视角给与评价并且还能照顾起点较低但态度认真、积极参与、有进步的学生。

4. 结语

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核心概念的指导下,为解决缺乏真实口译项目的现实困难,尝试设计基于模拟口译项目的口译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口译过程、感受口译现场生态环境的全要素,以期在口译技能、职业素养和价值引领方面助力学生成长进步。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都需要教学实践的验证,本文作者将进一步设计实验、以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式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并另撰文对相关实验进行阐述分析。同时,本文作者也期待同行对该模式的效度进行验证并帮助进一步完善该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