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传播特征及信息化时代的综合防控体系构建
王树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已从个别现象发展为广泛且隐蔽的社会问题。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和社交平台的开放性,使网络暴力的蔓延速度大幅加快,危害程度不断加深。文章围绕网络暴力的主要传播特征,深入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元防控路径,尝试建立科学、有效的治理框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治理新形势。
1 网络暴力传播特征分析
1.1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交流、表达与互动的重要场域,然而,网络暴力也在这一虚拟环境下呈现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网络暴力不仅仅局限于人身攻击,还包括语言侮辱、恶意诽谤、隐私泄露等多重形态,行为主体多样,参与者可以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通过不同的平台实施暴力行为,使受害者在心理、名誉甚至现实生活中蒙受影响。信息的易传播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暴力行为呈现出隐蔽性与多元化并存的特征,相关不良信息在瞬间扩散,引发大众共鸣、形成舆论场,使得网络暴力不再是线下孤立事件,而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问题。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暴力言论往往被不断放大,受害者在承受网络压力的同时,无法及时获得有效保护,形成恶性循环。平台的互动性与开放性为网络暴力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更多变体和升级空间,行为内容从语言侮辱、网络谩骂到恶意揣测等,均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广泛扩散,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长期的心理侵害。
1.2 网络暴力的传播机制
在网络时代,网络暴力以信息快速流动的特性在各类平台间实现高效传播,其核心机制包含信息传递路径、平台算法推送以及用户心理驱动等因素。首先,网络平台的高度开放性和网络群体的集聚效应推动了网络暴力信息的纵深扩散,用户可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将原始暴力内容以指数级速度传播,使得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扩展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其次,平台的算法机制和推荐系统在内容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暴力相关信息因点击率或参与度增加而被算法识别为“热门内容”,就会优先推送给更多的用户,从而加剧网络暴力的扩散和影响范围。用户心理同质性也是网络暴力传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部分群体在特定事件发生时容易形成认知共振,通过表达极端观点或意见实现群体宣泄,这种群体行为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暴力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2 信息化时代综合防控体系构建
2.1 技术手段在防控中的应用
技术手段是网络暴力防控体系的核心。现代防控体系运用AI 与大数据,实现实时网络监控与自动暴力信息识别,高效预警。技术应用在平台管理机制中既支持实时监测,又利用智能算法自动屏蔽疑似暴力内容,有效减少有害信息传播。技术工具升级加速网络社区防控措施的数字化、自动化,有效减轻人力负担并提升事件处置效率。网络治理通过技术手段精细实现信息溯源、主体识别和传播路径追踪,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网络空间有序发展。技术方案在数据集成与处理中,满足多平台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有效统一管理跨平台暴力言论。技术驱动的网络暴力防控体系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有效遏制有害信息扩散,提升治理效率,支撑多
元防控措施实施。
2.2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法律法规为网络暴力防控提供基础框架和行为准则。法律体系通过修订与补充条款,针对网络行为的多元化,细化了内容界定、责任划分,并强化了惩戒措施。国家通过立法明确了网络暴力的法律责任,细化了网络平台、内容创作者及受害者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法律执行重视证据与程序,对网络暴力进行司法处理,强化了对违法的威慑。法律监管机制下,行政、司法与监管部门协作执法督查,确保法律条文在具体案件中有序执行,有效保护社会成员基本权益。法规在保障信息自由流通权益的基础上,强化言论边界及内容审核,构建全面法治体系,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与管理。法律在治理与执法中保障策略、提升防控体系的权威性和效能。
2.3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构建网络暴力防控体系需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参与,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协同治理强调平台、政府、社会与公众合作共治,构建立体化防控网络。各主体发挥专长,政府主导政策与执法,社会组织开展教育与援助,平台强化技术支持与管理,共同优化治理 跨界协作能提升治理体系效能,促进信息汇集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跨层级、跨领域协同防控机制。公众参与增强社会协同治理,通过举报与反馈加速暴力信息治理与响应。联合治理平台建设优化沟通协调,强化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有效管理复杂网络暴力事件。
2.4 公民数字素养的提升
网络暴力防控成效与社会成员数字素养紧密相关,提升公民数字素养是信息化时代综合防控体系的关键环节。数字素养涵盖技术使用、信息辨识、风险防范与自我保护。数字素养教育能提升公民网络信息辨识力,有助于防控体系有效抑制不良信息传播。教育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广网络安全知识,提升社会成员识别与防范网络暴力的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促进理性表达、文明互动,公民应自觉遵法守德,理性参与网络讨论,避免盲目信任与传播极端言论。
结束语:
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技术创新、法律完善与社会协同多方联动,共同推动防控体系不断优化。在信息化时代,加强公民数字素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未来,应关注系统化治理思路,统筹各领域资源,持续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效能,为建设清朗网络环境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陆宝华,王力.网络暴力传播特征及防控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2023(04):73-75.
[2]刘芳,徐志新.信息化时代网络暴力治理体系构建探析[J].情报杂志,2022(02):151-154.
[3]陈俊,李明.网络暴力的传播机制与多元化防控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1):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