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与政策优化

作者

彭楚颖

湖南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效益提升和新产业发展,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但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区域差异限制了消费潜力的释放。财政支农支出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消费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还通过优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降低未来消费风险,增强消费信心和意愿。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内需扩大的背景下,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一、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财政支农支出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明显的直接效应[1]。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和良种推广等基础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持续提高,农民的经营收益和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支农支出在产业发展引导上同样具有显著优势,为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和乡村产业融合提供支持,带动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改善了生活水平,也增强了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促使其从温饱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形成更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同时,财政支农支出通过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对消费环境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显著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与获取服务的时间成本,便利的消费条件激发了对家电、交通工具等耐用品的需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减轻了农村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顾虑,释放了更多可用于非生存型消费的资金。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和绿色农产品等新兴消费领域的扶持,拓宽了消费渠道,引导消费向品质化、多样化方向升级,使农村消费由生存需求逐步转向品质、服务与体验并重的高层次发展阶段。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与现实表现

(一)财政支农支出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实证结果

实证研究显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支农资金的持续投入显著提高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总量和消费层次均产生积极影响。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稳步增长,农民在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发展型消费与享受型消费上的支出比重不断上升,耐用品、健康养生及文娱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长期趋势看,支农支出对消费结构优化具有明显的稳定效应,既能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2]。研究还表明,支农支出的结构性优化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产业扶持及公共服务改善等领域的资金使用效率,对消费层次提升的带动作用远高于单纯的补贴性支出。支农资金在引导消费预期、稳定消费信心和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积极效应。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与消费结构升级表现

不同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的作用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但整体均呈积极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支农支出更多用于支持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消费领域,在农村电商、数字化服务及乡村旅游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品质型和体验型消费需求的增长。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优化,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显著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增收能力,为消费结构向多样化方向转变创造了条件。西部及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财政支农支出重点投向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领域,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降低了消费成本,带动了耐用品和生活服务类消费的比重提升。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倾向较高,支农支出对其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表现尤为突出。整体来看,各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步释放,通过改善基础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和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有效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的升级转变。

三、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优化

(一)完善财政支农支出保障与长效机制

财政支农支出的稳定增长是推动农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重要保障[3]。应在确保资金总量稳步扩大的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向产业发展、科技推广和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防止资源浪费与低效配置,增强资金对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的直接推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助于缓解财政压力和扩大农业投入。通过贴息、税收优惠和担保等政策吸引多元化资本进入农业及相关产业,形成财政与社会资金协同支持的良性格局。构建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产业帮扶投入,推动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消费信心。

(二)实施差异化支农策略与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的差异决定了支农政策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应重点支持数字经济、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新兴消费领域,满足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消费动力。中部地区凭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优势,应加大对特色农业及加工产业的扶持,促进就业和增收,同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西部和东北地区则需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提升生产生活条件,降低消费成本,增强消费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样关键,通过健全医疗、养老和大病保险制度,减少农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释放更多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资金。差异化支农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协同推进,有助于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

结语:财政支农支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中发挥着深远作用。持续且科学的资金投入为农业发展注入稳定动力,支持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的公共服务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释放消费潜力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环境。差异化支农策略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农村消费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在经济转型和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的优化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1]蒋团标,张亚萍.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理[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12):1-9.DOI:10.19629/j.cnki.34-1014/f.210616016.

[2]王谦,王秋苏.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减贫效应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29(05):36-45.

[3]王谦,王秋苏.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减贫效应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29(05):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