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黄陈澄

身份证号:420106198303191210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工程项目规模与复杂度持续攀升。工程造价关乎成本把控与投资效益,项目管理聚焦于项目全流程的规划、组织与监控。二者协同优劣直接左右项目成败。但当前二者协同存在诸多困境,探究高效协同机制,对提升项目整体效益、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二、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工程造价贯穿项目始终,从前期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到施工预算、竣工结算,精准的造价管控是项目盈利的关键。项目管理则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二者相互依存,科学的项目管理能避免资源浪费,助力造价目标达成;合理的工程造价设定为项目管理提供成本约束框架,指引资源分配方向。

2.2 协同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协同机制是促使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各环节、各参与方高效配合的规则与方式。它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使造价管理融入项目管理全过程。如在决策阶段,造价师依据项目管理目标提供精准投资估算;施工阶段,双方协同应对变更,确保成本与进度受控,提升项目整体运作效率,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

2.3 相关理论支持

系统工程理论强调将项目视为整体,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是子系统,只有协同运作,才能实现项目系统最优。委托代理理论指出,通过合理契约设计,明确各方在造价与项目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减少信息不对称,激励双方为共同目标努力。这些理论为构建协同机制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三、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协同的现状与问题

3.1 协同现状分析

当前,部分大型建筑企业已意识到协同重要性,在项目中尝试建立沟通渠道,如定期召开造价与项目管理协调会。在一些采用 EPC 模式的项目中,设计、施工、造价团队初步实现一体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协同效率,降低了成本与工期风险。

3.2 存在的问题

信息沟通不畅是首要难题,造价与项目管理部门数据格式不统一、传递滞后,导致决策延误。组织架构不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力失衡,协同工作推进受阻。风险管理各自为政,造价部门侧重成本风险,项目管理关注进度、质量风险,缺乏统一应对体系,无法有效抵御综合风险。

3.3 问题产生的原因

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各部门习惯独立作业,缺乏协同意识。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集成化管理平台,难以支撑数据实时共享。同时,行业内缺乏统一协同标准与规范,企业自行摸索,效果参差不齐。

四、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4.1 构建协同组织架构

设立跨部门协同管理小组是打破组织壁垒的核心举措,该小组需由具备全局视野的项目负责人牵头,成员不仅要涵盖造价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还应纳入技术骨干、采购专员等关键角色,确保从成本测算、进度管控到技术落地的全链条协同。小组需被赋予明确的决策与协调权力,例如在面对重大设计变更时,可直接召集各方开展联合评审,避免传统流程中“ 部门审批接力” 导致的效率损耗。同时,需通过岗位说明书与责任矩阵优化部门职责,清晰划分造价部门在成本核算、签证审核等领域的核心权责,以及项目管理部门在进度计划、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尤其要针对容易产生交叉的环节(如材料进场验收与价格确认)设计标准化协作流程,像在变更管理中明确造价部门需在 24 小时内完成费用测算,项目管理部门同步制定工期调整方案,双方同步提交协同小组审议,确保变更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最终形成 “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闭环协作体系。

4.2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搭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数据协同的基础,该平台需具备造价模块与项目管理模块的深度耦合能力,例如将造价软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与项目管理系统的 WBS 工作分解结构进行关联,使进度偏差能实时反映在成本动态曲线中,如某分项工程提前 3 天完工时,平台可自动测算人工窝工费用的节约额度。在此基础上,需制定涵盖数据格式、传递频率、责任主体的标准化规范,比如规定造价部门每周一上午提交上周成本执行报告,采用统一的 Excel 模板标注偏差率超过 5% 的子目,项目管理部门则需在当日下班前反馈偏差原因及调整措施。为强化日常沟通,可借助企业微信搭建专项协作群,要求关键岗位人员实时上传现场签证照片、材料询价记录等信息,并通过平台内置的提醒功能确保重要数据 “ 秒级触达” ,例如当钢筋实际进场价格超出预算 10% 时,系统自动向造价主管与项目经理发送预警,彻底打破 “ 纸质单据传递慢、口头沟通易遗漏” 的信息孤岛困境。

4.3 强化风险管理协同

建立联合风险识别机制需从项目策划阶段入手,组织造价与项目管理团队开展季度风险研讨会,结合历史项目数据库梳理潜在风险点,如建材价格波动可细化为钢筋、混凝土等主材的季节性涨幅规律,政策调整需关注环保政策对施工工艺的影响等,并形成动态更新的风险清单。在风险评估环节,需制定统一的量化标准,采用 “ 概率 - 影响矩阵” 将风险划分为五级,例如将 “ 暴雨导致基坑坍塌” 评定为概率 20% 、影响程度 80% 的三级风险,并同步计算成本超支与工期延误的具体数值。针对评定为四级以上的重大风险,需协同制定应对策略,如为抵御材料涨价风险,造价部门可测算风险储备金额度(通常为总造价的 3%-5% ),项目管理部门则与供应商签订带价格调整条款的长期合同,约定当市场价格波动超过 8% 时启动调价机制。

五、结论

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的协同机制是提升工程项目效益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明晰二者关系,剖析协同现状与问题,构建涵盖组织架构、信息沟通、风险管理等全方位协同机制,并借助信息化手段保障实施,能有效打破部门壁垒,提升管理效率,合理控制造价。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持续发展,二者协同将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童节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全过程管理探析[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杭州瑞拓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安吉分公司;,2025:1095-1098.

[2]陶园.确保工程质量做好项目管理——以水利工程造价为例[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4):197-200.

[3]赖金文.工程项目管理应发挥工程造价全过程审计的作用[J].中国商人,2025,(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