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东北解放区五次参军热潮论略

作者

崔连文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引言

抗战胜利后,一直消极抗战的国民党意图窃取抗战胜利的果实,并无视全国人民和平的愿望,积极挑动内战。中共党中央延续中共七大方针:争取东北,以东北的工业改善经济,进而成立成规模的正规军。[1]于是,在抗战胜利的一个月后,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证中国人民的胜利。”[2]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干部和部队挺近东北,东北局随之成立。东北局成立后便遵从党中央指示以进入东北的10 万部队为基础发展野战军,利用敌伪物资迅速发展为22 万人的东北人民自治军。[3]1945 年11 月,蒋介石依托美国军舰运送了装有美式装备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开始大肆向东北解放区进攻。由于东北解放区是初创,群众基础还跟薄弱,东北局在扩军时缺乏政治动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虽有 20 余万人却难以形成战斗力。当国民党军入侵东北解放区后,新组建的军队发生了不少叛逃事件。经此教训,东北局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反奸清算和土地改革,初步发动了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为了保卫斗争果实,广大群众踊跃参军,掀起五次参军热潮。

二、五次参军热潮的掀起

第一次热潮是1946 年上半年,蒋介石虽于中国共产党签署了和平协议,却持续在东北增兵,形成“关内小打,关内大打”的局面。由于国民党军有美械装备加持,大肆入侵东北解放区,战场形势十分危急。为了充实主力保卫解放区。东北解放区开展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群众得以初步发动,在东北个别地区造成了自愿参军的热潮。如永吉五里河乡自 1946 年 4 月 1 日起,一个星期内就有 130 名自愿参军的青年。辑安县在举行拥军大会时,当场就有 18 个男女青年自愿报名参军,一位老大爷更是振臂高呼:“拥护保卫和平民主的人民自卫军!参军是最光荣的!”[4]榆树县一经动员马上就有276 名青年入伍,并表示立即奔赴前线保卫家园,在群众大会上他们联名书写了志愿书:“我们已经是人民的战士,我们都是保卫家乡保卫东北的武装,我们要为东北的和平、民主、团结、建设而英勇战斗!上前线,杀敌人,争取我们人民伟大胜利!”[5]随着群众运动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得以充分动员,大量新兵涌入主力部队和地方军,从1945 年 10 万部队进入东北开始,到 1946 年底部队人数发展到了38 万,地方武装发展到了3 万余人。[6] 得到补充的东北民主联军在人民的支持下英勇奋战,阻止了国民党军北犯的脚步。

第二次热潮是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期间。由于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军,使其北犯的脚步放缓,遭受损失的国民党军为了尽快补充战力,伙同土匪和日伪残余,鱼肉人民,使得东北人民逐渐看清国民党反动的真面目。为了打倒蒋匪、保家卫田,东北人民又掀起了一次参军热潮。辽吉解放区在遭受国民党进攻后,该区人民在“参加民主联军,拔掉老穷根”的口号下,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有千余人入伍,其中洮北县几天内就有三百人参军。[7]四保临江期间,形势最为危急的南满和东满也掀起了保家保田的参军热潮。在战役期间,临江县青年直接参与主力部队的就达到2000 多人,长白县的朝鲜族和汉族人团结一致前后动员了 4400 人参军,由超过 120 人在战场中立了功,44 人成为人民功臣。[8]

第三次热潮是在夏季攻势期间。此次扩军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新解放区群众经过土改、反奸清算等群众运动的发动,形成了参军热潮。如和龙县在 20 天内参军人数达到1536 人,并在整个县内掀起参军热潮,磺城区的龙湖小学教员仅留一人留校,其他教员全部报名参军。[9]双城、拉林、泰来、佳木斯、延吉等地在“前方打胜仗后方多参军”的口号及当地干部的带头号召下踊跃参军,仅仅10 天就有3000 多青年争相入伍,其中双城、拉林人数达到2000 多人,佳木斯市更是掀起了参军挑战大游行。[10]鸡宁县在 1947 年7 月初计划动员270 人,然而不到 10 天的时间就有超过1000 人入伍,比原计划多了3 倍。而该县的哈达区 7000 左右的人口,不到3 天就有90 人入伍,最后人数达到 180 人,远超原计划动员的人数。[11]

第四次参军热潮是在秋季攻势中掀起的。由于东北民主联军在前线获得胜利,东北解放区面积得以持续扩大,在战场受挫的国民党军在东北大肆抓壮丁、抢粮食,伙同土匪势力持续欺压百姓,粉碎了东北人民国民党“正统”的幻想,因此本次参军热潮大都来自新解放区。如冀热察新解放区和辽南新收复区,自夏季攻势结束后三个月内有两万人加入部队,参军的战士表示“不砍到大树,打垮蒋匪誓不回乡”。久经国民党盘剥的黑河川在开展土地改革后,仅3 天就有 500 青年自愿参军,舒兰县白旗区4万人在开展砍挖运动后,即掀起了杀敌复仇的参军运动,群众纷纷报名参军,在严格审查后仍有 1048 人入伍,其中村干部、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就占了半数以上。[12]辽东新收复区群众开展翻身斗争后,仅两个月就有5000 人加入主力部队,其中海龙县朝阳区200 人,清原县仅南山城子一区就有353 人。[13]

第五次参军热潮是冬季攻势期间,由于我军在夏季和秋季攻势的英勇作战,捷报频传,再加上东北解放区和新收复区的土地改革达到了高潮,人民参军的热情极高。因此本次参军规模较大,参军人数众多,扩军运动更注重质量,参军的新战士都是经过群众审查后入伍的。孤山、海城、盖平、凤城、新金、庄河、万福等县共 53 个区经过审查合格的入伍战士达到 2 万多人,孤山县凤堡翻身农民自发组成了“讨蒋后备兵团”,有两千人多人在红旗和人民的簇拥下入伍,其中有1500 人进入了主力。青堆子区全村掀起了参军竞赛,共有 4500 多人参军并组成了36 个连。桦川各区开展了“一千名翻身青壮年参军,建立桦川反攻营,参加前线大反攻”的运动,由屯组成反攻班,区组成反攻连,短时间内就有超过800 人报名参军。[14] 据不完全统计,辽东、辽南及北满各地统计,为期三个月的冬季攻势中,入伍的新战士达11 万余人。[15]

三、结语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东北展开角逐,由于东北解放区是新解放区未能有效发动群众,使得中共东北局早期的扩军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新部队战斗力不足。经此教训后,东北局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放手发动群众,将扩军与发动群众、剿灭土匪结合起来,将东北人民从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不仅巩固了根据地,还拉进了群众关系,而经历政治动员的广大东北人民为了保家卫田,形成了一次又一次参军热潮,使得中国共产党从 1945 年 8 月入关时的10 万人迅速发展壮大,截止到 1948 年 8 月,三年的时间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发展到了 70 多万人,加上地方部队人数达到了百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高于东北的国民党军,这离不开东北解放区人民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0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86.

[3] 朱建华.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6.

[4] 永吉、辑安等地青年踊跃参加民主联军.东北日报,1946-5-16.

[5] 榆树参军新战士 慷慨激昂上战场.东北日报,1946-5-29.

[6] 朱建华.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602.

[7] 辽吉解放区半月来 千余子弟参军.东北日报,1947-1-2.

[8]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纪念馆委员会、《辽沈决战》编审小组.辽沈决战(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62.

[9] 和龙县二十天内 一千五百青年参军.东北日报,1947-6-13.

[10] 双城泰来延吉等地 十天中三千人参军.东北日报,1947-5-31.

[11] 朱建华.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693.

[12] 冀热察与辽南新区 三个月两万人参军.东北日报,1947-9-25.

[13] 辽东广大新收复区 两个月参军五千人.东北日报,1947-9-30.

[14] 翻身农民争上前线杀蒋匪 两万健儿英勇参军.东北日报,1948-3-22.

[15] 冬季攻势三个月中 十一万农民参军.东北日报,1948-3-30.[

作者简介]崔连文(1997-),男,汉族,吉林通化人,博士研究生,单位:,研究方向:东北解放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