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措施落实的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何勤 付星予 钟钰
攀枝花市东区区委社会工作部 617000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新就业形态蓬勃兴起,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他们为城市运转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却在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聚焦攀枝花东区,剖析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措施落实的困境,结合当地实践与成功案例提出优化路径,为完善新就业群体支持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措施落实的困(一)政策宣传与认知不足
新就业群体对现有政策知晓度低。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社保、培训、权益保障等政策,宣传渠道有限且方式单一,大多在政府官网发布,而新就业群体因工作繁忙,极少主动关注官网信息。当地调研显示,超80%的外卖骑手和快递员不了解针对该群体的利好政策,导致政策无法有效触达目标群体,根源在于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碎片化、地点不固定,缺乏精准有效的宣传策略。
(二)权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新就业形态打破传统劳动关系边界,给权益保障带来挑战。许多平台通过众包、合作等模式模糊用工责任,一旦发生工伤、欠薪等纠纷,劳动者常维权无门。如部分网约车司机发生交通意外后,难以认定劳动关系,索赔过程漫长曲折。尽管地方政府积极介入调解,但现有劳动法律体系难以完全覆盖新型就业形态,权益保障缺乏清晰法律依托,成为劳动者的软肋。
(三)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缺失
新就业群体多为外地居民,工作高流动性进一步弱化了与社区的联结。社会层面存在刻板印象,将其视为“短期过客”,忽视其同样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这种隐形壁垒加剧了群体孤独感,也阻碍了城市包容性与社会整体和谐。 (四)职业发展与转型受限
新就业岗位多为基础型、体力型劳动,缺乏清晰晋升途径和系统化培训。从业者进入配送、运输等行业后,难以实现向上发展,陷入无法转型的困境。职业前景不明朗既影响工作积极性,还导致队伍稳定性下降,反映出企业和社会资源在支持新就业群体长远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三、攀枝花东区的实践与成功案例
(一)多元共建服务阵地
东区通过政企共建、区社共建、商圈共建等方式,打造“攀小东之家”等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喝水、充电等基础服务,更成为延续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包容精神的“文化窗口”,如位于“城市原点”基地的驿站,背靠见证三线建设的“万吨大爆破”矿山,劳动者可通过历史图片和资料,感受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
(二)落实关心关爱举措
实施暖“东”工程六大行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以东华街道特色党建示范街、“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为抓手,在商户集中区域设“群众身边党群服务站”、升级“骑手驿站”;在中环和太谷商圈等骑手聚集区划定优享泊位60 余个;整合商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构建“15 分钟服务圈”;向100 余家物业公司倡议建设“骑手友好型小区”;2025 年开展“夏送清凉” “温暖‘新’力量,护航新业态”等活动20 余次,服务2000 余人次;编制涉及新就业群体相关的公积金、医保等权益保障政策汇编手册,在商圈、驿站植入相关服务功能。
(三)破除社会融入壁垒
成立“攀小东”城市观察员队伍,向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颁发聘书,激励其参与城市治理,反映城市更新问题、为食品安全“吹哨”,投身四川省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创建行动,增强其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从城市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提升社会地位与责任感。 各社区积极组织“骑手茶话会”“7・17 骑士节”等活动,搭建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桥梁,促进彼此理解信任,助力构建和谐社区关系。 (四)助推职业能力提升
针对新就业群体特点与需求,开展多样化培训,如为快递员提供分拣、包装技巧培训;为网约车司机提供安全驾驶、服务礼仪培训;为方便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开设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 建立零工市场,提供求职登记、技能培训、岗位匹配等“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2025 年以来,帮助300 余名新就业群体实现灵活就业,拓宽职业选择与发展机会。
四、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措施落实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政策宣传
拓展宣传渠道,除政府官网、政务新媒体外,联合平台企业,在骑手和司机接单界面、APP 消息通知栏等位置,定期推送社保、职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政策;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制作生动的政策宣传视频,吸引群体关注。
创新宣传形式,采用短视频、漫画、案例解读等通俗形式制作宣传资料;举办线下宣讲会、线上直播讲座,邀请专家解读政策、解答疑问;鼓励政策受益人分享经历,提升宣传可信度与吸引力。
(二)完善权益保障
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对符合劳动关系条件的,督促平台企业依法缴纳社保;对不符合条件的,探索适合的社保参保模式,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覆盖更多新就业形态行业。
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定期开展平台企业专项检查,重点核查用工合规性、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等情况;健全劳动纠纷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渠道,及时受理处理问题;加强与司法部门协作,建立联动处理机制,提高纠纷处理效率与公正性。
(三)促进社会融入
搭建社区互动平台,以社区为依托建立新就业群体服务站或联络点,组织文化节、体育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邀请群体参与;鼓励社区居民与群体相互交流帮助,增进了解信任,让群体感受城市温暖包容,增强归属感。
塑造积极社会形象,通过媒体宣传,展示新就业群体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与正能量事迹,如评选“微聚花城・红骑手”、表彰见义勇为外卖骑手、为参与高考“爱心送考”的网约车司机发放感谢状,营造尊重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良好氛围。
(四)支持职业发展
建立职业技能提升机制,鼓励平台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新就业群体开展培训,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趋势制定个性化课程体系,对参训并获证者给予培训补贴与职业技能提升奖励。
完善职业晋升通道,引导平台企业建立内部晋升机制,设基层到管理岗位的晋升路径,明确标准条件;加强与其他行业企业合作,为群体提供跨行业流动和职业转型机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五、结论
新就业群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其权益保障与发展需求不容忽视。攀枝花东区的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全面落实关心关爱措施,仍需从政策宣传、权益保障、社会融入、职业发展多维度发力。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让新就业群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现个人与城市共同成长,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