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研究
张宝权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引言
生态再生技术主要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恢复土地生态功能。其原理基于生态学中“ 自然修复” 的思想,利用植物、微生物及土壤动物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适当的工程措施,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例如,采用微生物或菌根技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恢复土壤生物活性与肥力。生态再生技术还涉及水体修复、气候调节等多维度的环境重建,有助于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 生态修复与区域生态安全的关联
生态修复与区域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的关系。一方面,生态修复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恢复植被覆盖和重建生物群落,直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从而增强区域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例如,有效的土地修复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污染扩散,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最终形成更健康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区域生态安全的需求又反过来指导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在生态脆弱区,修复需兼顾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的平衡;在污染严重区域,则需针对性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进行治理[2]。
2 现有土地工程生态修复技术剖析
2.1 物理修复技术
常用方法包括客土置换、深耕翻土、土壤淋洗、电动修复等。客土置换是将污染土壤移走并替换为清洁土壤,能快速消除表层污染,但工程量大且成本高昂,仅适用于小范围重度污染区域。深耕翻土通过翻动土壤稀释污染物,并改善通气性,但可能引起污染物扩散[3]。土壤淋洗使用水流或溶液冲洗土壤,可有效去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但会产生大量需处理的废水。电动修复利用电场驱动污染物迁移,适用于低渗透性粘土,但能耗较高且处理周期长。
2.2 化学修复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通过添加水泥、石灰等粘结剂将污染物封装在固体基质中,降低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操作简单且成本较低,但长期稳定性存疑且可能改变土壤性质。化学淋洗使用酸、碱、表面活性剂等提取污染物,处理效率高,但试剂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并产生二次污染。化学氧化还原技术通过注入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或还原剂分解有机污染物,反应迅速且彻底,但对试剂输送和分布要求高,难以均匀处理非均质土壤。化学修复虽能快速降低污染风险,但往往忽视土壤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过量化学物质可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健康,其长期环境风险需谨慎评估[4]。
2.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及它们的联合作用来降解、吸收或固定污染物,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修复方式。植物修复通过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或通过根系酶和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成本低且易于实施,但修复周期长且受气候和土壤条件限制。微生物修复利用土著或外源微生物代谢分解污染物,能实现原位修复且生态干扰小,但微生物活性易受环境因素(温度、pH、养分)影响,降解效率不稳定。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结合两者优势,通过根系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养分,协同增强降解效率,是当前研究热点。
2.4 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首先,各技术多针对单一污染物或单一介质设计,难以有效应对现实中复杂的复合污染和多重环境介质问题。其次,物理和化学方法虽见效快,但往往成本高昂、能耗大,且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导致二次污染或长期生态功能退化。生物修复虽生态友好,但修复效率低、周期长,且受环境条件制约严重,在大规模工程应用中可靠性不足。
3 土地工程生态修复技术创新路径
3.1 多学科融合创新
材料科学为修复技术提供了新型功能材料,如纳米羟基磷灰石可高效固定土壤重金属,生物炭材料能同步实现碳封存和土壤改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相结合,开发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工程措施,如人工湿地与植被缓冲带的协同净化系统。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修复过程更加精准可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实现污染场地的空间精准定位和修复过程动态模拟。生态学理论的深入应用指导着修复目标从单纯的污染治理转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恢复。
3.2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应用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布设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pH 值、污染物浓度等关键参数,并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预测,实现修复过程的精准调控。无人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修复场地勘察、植被播种和修复效果评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自动化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和植物需水特性,实现水资源的精准供给和优化配置。机器人技术则在危险污染区域执行土壤采样、药剂投放等任务,降低人工操作风险。
3.3 绿色可持续修复材料研发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研究人员开发出大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修复材料,如秸秆生物炭、污泥基吸附剂等,实现了"以废治污"的双重环境效益。天然矿物材料如膨润土、沸石等经过改性处理,提高了对污染物的选择吸附能力,同时保持环境友好特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缓释载体,能够控制修复药剂的释放速率,延长有效作用时间。自修复材料的发展更是突破性的进步,如微生物固化材料能够在土壤中自发增殖并持续发挥修复作用。
4 技术创新对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作用机制
4.1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新型修复材料如功能性生物炭和有机-无机复合改良剂的应用,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保持能力,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通气透水性得到改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土壤 pH 值、盐分及养分动态,配合精准施肥灌溉技术,实现土壤条件的优化调控。微生物修复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复合菌剂的开发,增强了土壤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物理修复技术的创新,如低频超声辅助淋洗,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土壤原生结构。
4.2 增强生物多样性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通过生境再造和生态连通性提升,有效增强区域生物多样性。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植物配置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群落结构,构建多层次植被系统,为不同生态位的物种提供多样化栖息空间。微生物-植物协同修复技术创造性地利用根系-土壤界面的生态位效应,形成丰富的微生境多样性。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的创新,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连接碎片化生境,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环境DNA 等新型监测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精准评估和动态调控。
4.3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通过引入生态韧性设计理念,修复工程注重培育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如选择具有强抗逆性的乡土物种,增强生态系统应对环境胁迫的弹性。多技术融合应用构建了功能冗余机制,例如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多元协同体系,确保个别组分失效时系统功能仍可维持。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提前识别生态风险并实施干预,防止系统退化。生态过程调控技术的创新,如水分养分循环的优化管理,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结论
土地工程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是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性途径。研究表明,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智能化管控及材料绿色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技术创新不仅直接提升修复效率,更通过深层改善土壤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巩固系统稳定性等多重机制,综合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传华. 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25, 10 (11): 230-232.
[2]雷国平. 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16): 1-3.
[3]贺帅兵,牟林云,甄霖,等. 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 2023, 43 (02): 487-495.
[4]柳克松.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技术探讨——以鞍山金和矿业有限公司台上山铁矿为例 [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 (06):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