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不同生态产区烤烟烟叶外观质量特征差异及分级适应性研究

作者

唐鹏 仲崇宝 牛家兴 周之瀚 汪泽沆 赵绪峰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266100

引言

烟叶是卷烟工业的基础原料,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卷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烟叶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外观质量是首要的、最直观的评价环节,它不仅是烟农分级交售和检验人员定级收购的主要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烟叶的物理特性、化学成份和感官吸味品质密切相关[1]。我国现行的《烤烟》国家标准(GB2635-92)主要以外观特征为依据,将烟叶划分为42 个等级,其分级因素主要包括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等。

中国幅员辽阔,烤烟种植区从热带延伸到温带,从低海拔平原到高海拔山地,生态条件复杂多样。不同的生态条件通过影响烟株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最终在烟叶的外观形态上留下深刻的“地域印记”。例如,云南烟区以其“清甜香”风格和橘黄鲜亮的叶色著称;福建烟叶则常表现出深沉的柠檬黄色和丰富的油分;而河南烟区以“浓香型”为主,烟叶身份偏厚,颜色多为橘黄至红棕。这些外观特征的差异,本质上是生态因子作用于烟草植株的最终表现。

然而,在实际的收购和加工过程中,不同产区的烟叶虽然可能被评定为同一个国家标准等级,但其外观细节特征和内在品质风格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给工业企业的配方使用带来挑战。同时,单一的、全国统一的分级标准在应对如此多样化的生态产区时,其适用性和精准性也面临考验。因此,系统研究不同生态产区烤烟外观质量的特征差异,并评估其与现行分级体系的适配程度,对于深化对烟叶质量地域性规律的认识、指导分区的农业生产、以及未来进一步完善分级体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即基于此背景展开。

一、我国主要生态产区划分及其生态特点

根据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结合生态条件和烟叶质量风格,可将我国烤烟主产区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典型生态区:

(一)西南烟区(以云南、贵州为代表)

该烟区主要属于低纬高原山地气候。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四季如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土壤多以红壤、黄壤为主,pH 值偏酸性。特别是云南滇中、滇东地区,高海拔、强日照和较大的温差非常有利于烟叶干物质的积累和香气物质的形成,所产烟叶通常成熟度好,颜色多表现为纯正明亮的橘黄色,油分饱满,身份适中至稍薄,叶片结构疏松,被誉为我国优质烟叶的典型代表。

(二)黄淮烟区(以河南、山东为代表)

该烟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烤烟生长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降雨相对集中,后期易出现干旱。土壤多为褐土和潮土,肥力较高。生态条件使得该区烟叶生长旺盛,身份通常较厚实,颜色以深橘黄至红棕为主,油分表现不一,叶片结构稍密至紧密。该区烟叶以其“浓香型”风格在卷烟配方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

(三)东南烟区(以福建、湖南、广东为代表)

该烟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雨充沛,无霜期长。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水稻土、红壤等。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烟叶的生长和成熟,所产烟叶往往颜色偏浅,多呈柠檬黄色,油分含量高,手感柔润,身份中等,叶片结构疏松。其香气风格以“焦甜香”或“甜润香”为特色。

此外,还有东北烟区、北方烟区等,因其生态特点各异,烟叶外观特征也独具一格。生态因子的多样性是造成烟叶外观质量区域分异的根本原因。

二、外观特征差异对分级适应性的影响探讨

现行国家烤烟分级标准是一个全国统一的体系,它建立了权威的质量标杆,保证了烟叶收购的基本秩序。然而,面对不同生态产区烟叶外观特征的系统性差异,其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适应性问题。

国家标准中对每个等级的描写是文字性的、概括性的。例如,对“橘黄色”和“成熟度”的把握,不同产区的检验人员可能会基于本地烟叶的“常态”进行理解。在云南被视为典型“橘黄”的颜色,在福建检验员眼中可能已偏“深”;在河南被认为是“成熟”的叶片,在云南标准下可能只能算“尚熟”。这种基于地域经验的“惯性解读”,可能导致不同产区同一等级的烟叶,其真实的质量水平和风格特色并不完全对等,影响了全国等级质量的一致性。

某些产区的烟叶拥有其独特的外观优势,但这些优势可能在现行标准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和溢价。例如,福建烟叶优异的油分和甜润感是其高 中油分只是分级的因素之一,且与颜色、身份等因素并列。如果一片福建烟叶因其生态决定 而被定位于中等级别,即便其油分和成熟度远超同等颜色的其他产区烟叶,也无法获得更高的等级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其特色和价值。

分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工业使用。不同风格的烟叶在配方中扮演不同角色。现行标准是一个“通用”标准,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产区烟叶的风格特色及其在配方中的特殊性。例如,一片颜色偏深、结构稍密的河南上部烟和一片颜色橘黄、结构疏松的云南上部烟,虽同被定为B2F,但其香气风格、燃烧性和配伍性截然不同。工业企业需要在配方时进行二次区分,这增加了使用难度和成本。理想的分级体系应能在等级内更好地体现风格的一致性。

结论

生态决定外观:不同生态产区(西南、黄淮、东南)的烤烟烟叶在外观质量上存在显著且系统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颜色、色度、身份、油分和叶片结构等方面,是特定生态条件(光照、温差、降雨、土壤)作用的必然结果。

特征各具特色:西南烟区烟叶以橘黄鲜亮、结构疏松、油分好见长;黄淮烟区烟叶以身份厚实、颜色深沉为特点;东南烟区烟叶则以柠檬黄、油分足、身份适中著称。各产区烟叶外观特征与其内在品质风格高度关联。

分级面临挑战:全国统一的烤烟分级标准在应对这种地域性差异时,存在适应性挑战,主要体现在对等级质量内涵的区域性解读偏差、产区特色优势难以在等级中完全体现、以及对工业配方使用的风格指导性不足等方面。

综上所述,认识到不同生态产区烤烟外观质量的差异是前提,理解这些差异的成因是基础,而积极应对这些差异对分级和使用的挑战,则是推动我国烟叶生产水平和原料保障能力迈向新高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建平, 宋纪真, 杨凯. 中国烤烟质量评价 使用研究进展[J] . 中国烟草学报, 2020, 26(5): 108-116.

[2] 李强, 周冀衡, 何伟. 云南不 生态学杂志, 2019, 38(3): 92-99.

[3] 顾会战, 许自成, 董小卫.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4): 50-59.

[4] 王戈, 杨虹琦. 云南不同香型风格产区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32(10):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