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作者

吴巧云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

当代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拥有的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并且常常受到家庭的溺爱,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学生都会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一切,而时常忘记感恩。这种情况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对于语文学科,教师需要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师需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感悟,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恩,以一种积极正向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1. 为学生创建感恩教育情境

教师想要更好的落实感恩教育活动,便需要从教材中的内容入手,抓住合适的时机来进行感恩教育活动的展开。想要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感触,便可以尝试着为学生营造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将感恩教育内容进行全面融入,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将一些直观的学习内容引入到课堂,强化学生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以问题作为引导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逐渐参与到感恩教育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悯农”这节课时,便需要灵活的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餐馆中剩饭剩菜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对于古诗的理解,将自己对于图片的感受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农民的辛苦以及图片中剩饭剩菜的信息,认识到浪费食物是一种不良习惯,以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认识到农民耕种的辛苦,也同时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吃饭时应该感恩哪些人呢?”有些学生回答农民,有些学生回答自己的父母。教师便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让学生常常怀着一种感恩之心对待自己身边的人。

2. 利用故事展开感恩教育

语文学科中包含许多文章都具有故事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展开感恩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不断的积累经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文章主题,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的小故事,让学生能够在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对感恩教育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选取课外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故事类型的选取,使整体的感恩教育更具针对性。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主动的寻找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逐渐产生感恩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教师讲解“论语”相关语录时,教师可以根据其中有关孝顺的内容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的小故事。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教师也可以将一些童话故事引入课堂中,积极的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用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渠道,自主阅读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课外故事,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使学生能够将感恩教育效果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根据童话故事中的内容来进行表演,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故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对故事中的各个角色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意义,这种方式相对于教师死板的讲道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这种相对自由的氛围下,能够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正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感恩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结束语:

想要更好的实现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落实,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建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入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故事展开感恩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发展空间,将感恩教育全面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毛艳虹. 鱼知水恩 幸福之源——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 小学生 ( 下旬刊 ),2017,(08):88.

[2] 陈凤娥 . 鱼知水恩 , 幸福之源——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J].课外语文 ,2015,(20):229.

[3] 杨连君 . 探究小学语文教育的新途径——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恩[J]. 现代语文 ( 教学研究版 ),2007,(0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