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驱动下榆林市煤炭销售产业链升级路径分析
李治
陕煤运销集团榆林销售有限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一、引言
“双碳”战略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煤炭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榆林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与输出基地。然而,传统煤炭销售产业链在“双碳”战略下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高碳排放、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因此,深入研究榆林市煤炭销售产业链升级路径,对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落实“双碳”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显著增强,新能源技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相关数据显示,从 2020 年到 2025 年,全球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装机容量实现了大幅增长。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5 全球能源统计年鉴》表明,风能装机容量在这五年间增长了约 55% ,太阳能装机容量更是飙升了 120% 。新能源发展在发电量层面的表现同样亮眼。以中国为例,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2025 年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从 18% 跃升至 30% ,而传统火电发电量占比则相应下降,从70% 滑落至 55% ,新能源对火电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在 “双碳” 战略背景下,这一冲击更为显著。然而,目前针对煤炭生产销售与双碳战略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新能源对传统煤炭行业的具体影响,尤其是近五年的数据对比,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榆林市作为煤炭资源大市,其在煤炭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据榆林市能源局统计,2025 年上半年,榆林市煤炭产量达 3.2 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14% 。但在 “双碳” 目标的大环境下,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转型需求间存在明显矛盾。榆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榆林市煤化工产业碳排放总量达 1.2 亿吨,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 45% ,远超 “双碳” 目标所设定的减排增速。在探讨榆林市煤炭销售产业链升级路径时,新能源冲击给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从生产环节来看,煤炭开采企业面临产能过剩风险,据榆林市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全市煤炭产能利用率仅为 70% ,较五年前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 。但这也促使企业探索智能化开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销售环节同样面临困境,煤炭价格受新能源挤压持续波动,2020 - 2025 年间,榆林动力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30% 。不过,这也推动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如向化工领域深度转型,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运输环节,传统铁路、公路运输受新能源冲击,运量下滑,却也为发展绿色运输提供了契机,例如探索氢能源运输试点。只有全面剖析这些挑战与机遇,才能更全面地提出针对性的升级建议,助力榆林市煤炭产业在 “双碳” 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榆林市煤炭基本情况
(一)煤炭储量与分布
榆林市煤炭资源丰富,储量约1490 亿吨,占全国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等县区,形成神府、榆横等大型煤田。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以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为主,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等优势,是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
(二)煤炭质量特点
榆林煤炭质量上乘,灰分含量 10%-20%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减少环境污染风险。硫分含量 0.5%-1.5% ,低硫特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煤炭发热量 5500-6500 大卡 / 千克,为工业生产和发电提供充足能量。这些质量特点使榆林煤炭具有较强竞争力。
三、榆林市煤炭企业现状
(一)企业规模与类型
榆林市煤炭企业众多,规模不一。有陕煤集团、中国神华等大型央国企,也有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型国企在煤炭开采、生产规模和资源整合方面占主导地位。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灵活性方面具优势,部分专注于特定区域或细分市场的煤炭开采与销售。
(二)生产与经营情况
近年来,榆林市煤炭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投入,智能化开采水平提高。全市已建成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井下机器人应用率提升,提高开采效率与安全性。如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综采设备使单面年产量提高到 2000 万吨以上,资源回收率提高 10% 以上。经营方面,煤炭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和政策影响波动较大。部分煤矿因市场交易活跃度不佳,价格面临向下调整压力。企业在销售渠道上,部分仍依赖传统销售模式,对终端市场掌控力不足。
四、榆林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一)煤化工产业链
榆林市积极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多条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其中包括“煤 — 甲醇 — 烯烃”,在此产业链中,煤炭首先被转化为甲醇,甲醇再进一步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这些烯烃是众多塑料制品、合成橡胶等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以聚乙烯为例,它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大棚膜、电线电缆外皮以及日常使用的购物袋等产品的生产;聚丙烯则常用于编织袋、口罩的制作,甚至在摩托车零部件、儿童玩具等领域也有大量应用。“煤 — 甲醇 — 醋酸” 产业链同样发展良好。醋酸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食品添加剂、医药、农药等多个行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食品行业,醋酸可用于生产酸味剂;在医药领域,它是多种药物合成的关键中间体。还有 “煤 — 乙醇” 产业链,乙醇不仅在燃料领域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可与汽油混合制成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助力环保,还在化工生产中作为溶剂以及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各类酯类化合物等产品。为了更好地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榆林市建立了 3 个工业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集中化的布局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目前已有 25 个项目顺利落地。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还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在众多企业中,国能榆林化工表现突出。该企业借助先进技术,成功实现煤炭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通过一系列复杂且先进的工艺流程,煤炭转化为甲醇,进而生产出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等产品。其中,5万吨 / 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的建成投产尤为引人注目。PGA 产品具有高阻隔性,并且生物可降解度可达 99% 以上。这一特性使其在环保领域极具优势,不仅可以制成一次性刀叉、塑料袋等生活用品,有效缓解传统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还能在医用手术缝合线、骨骼支架材料等高端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选择。此外,相比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煤基聚乙醇酸吨产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约 50% ,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约 65% ,但工业增加值却能增加 2 至 3 倍,在生产成本接近的情况下,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效益,为榆林市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示范。
(二)产业规模与技术
榆林市煤化工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24 年,其煤化工产业产值成功突破 2000 亿元大关,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 35% ,已然成为榆林市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这一显著增长,不仅源于既有项目的产能提升,更得益于新落地项目的快速建设与投产,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技术创新领域,榆林市聚焦于煤化工产业的关键环节,积极引进高端科研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其中,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院依托榆林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当地对能源化工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紧密围绕示范区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先进储能、氢能综合示范、氢与煤化工融合、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四大平台。在氢能储能、煤化工下游、人工智能、CCUS 及先进造气五大科研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并成功挂牌建设能源陕西实验室、陕西省能源清洁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科秦创原上郡能源实验室等省部级和市级科研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科研人才汇聚,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借助这些科研力量,榆林市在煤化工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煤的大宗化学品催化剂工艺开发方面,科研团队通过不断优化催化剂配方和反应条件,显著提高了煤炭转化效率和产品选择性。例如,在煤制甲醇工艺中,新型催化剂的应用使甲醇产率提升了 15%-20% ,生产成本降低约 10% ,极大增强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煤直接液化技术也实现了重要升级。新工艺大幅提升了煤液化的转化率,将传统技术的转化率从 40%-50% 提高至 60%-70% ,生产出的油品质量更优,能够满足更高标准的燃料需求,有效缓解了我国对进口油品的依赖,进一步巩固了
我国能源安全保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榆林市已建成多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如城投佰盛 100 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延长 30 万吨 CCUS 项目等。这些项目将煤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高效捕集,捕集率高达 90% 以上。捕集后的二氧化碳一部分被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如生产可降解塑料、碳酸酯等,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部分则通过地质封存等方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助力地区乃至国家实现 “双碳” 目标。
在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下,榆林市煤化工装备自主化率达到了 85% 。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制造关键煤化工装备的能力,从气化炉、反应器到各类分离设备,均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这不仅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缩短了设备交付周期,还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以气化炉为例,本地制造的气化炉在性能上与进口设备相当,但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 60%-70% ,且能够根据本地煤炭特性进行定制化设计,更适应榆林市煤化工产业的实际生产需求。随着自主化装备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榆林市煤化工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的话语权日益增强,相关产品和技术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为榆林市经济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榆林市煤炭销售产业链市场存在矛盾点
(一)传统销售模式与市场需求变化的矛盾
榆林市部分煤炭企业仍采用传统销售模式,依赖中间经销商,缺乏对终端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客户对煤炭质量、供应稳定性、个性化服务等要求日益提高。例如,电力企业对煤炭发热量稳定性要求严格,化工企业对煤炭的煤种、灰分、硫分等指标有特定需求。传统销售模式无法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产业结构单一与“双碳”目标的矛盾
榆林市煤炭销售产业链长期依赖煤炭开采与初级产品销售,产业结构单一。在“双碳”战略下,高碳的煤炭产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企业对煤炭价格波动极为敏感,抗风险能力弱。同时,大量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高碳排放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限制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三)区域竞争与自身优势发挥不足的矛盾
在全国煤炭市场中,榆林市面临来自山西、内蒙古等其他煤炭产区的激烈竞争。虽然榆林煤炭具有质量优势,但在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拓展、物流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在物流方面,榆林地处内陆,铁路、公路运输网络虽不断完善,但与沿海地区相比,煤炭运输到港口的物流成本较高,削弱了其在沿海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榆林市煤炭销售产业链升级建议
(一)销售模式创新
构建数字化销售平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搭建煤炭销售数字化平台。整合煤炭企业生产、库存、质量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的实时对接。客户可通过平台查询煤炭产品信息、下单采购,企业能根据客户订单精准安排生产与配送。例如,建立类似于电商平台的煤炭交易系统,提供在线交易、物流跟踪、售后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提高销售效率与客户满意度。
发展定制化销售服务:深入了解不同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煤炭产品与服务。针对电力企业,根据其发电设备特点,提供发热量、挥发分等指标适配的煤炭产品,并提供燃烧优化建议;针对化工企业,提供符合其生产工艺要求的特定煤种,并协助企业进行原料采购规划。通过定制化服务,增强客户粘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优化
加强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大对煤化工产业的投入,延伸煤炭产业链。鼓励企业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高端煤化工项目,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如加快推进榆林能源化工创新园建设,重点发展煤基可降解塑料、煤制高端润滑油等产品,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碳排放。
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产业融合:依托榆林市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发展“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将煤炭发电与新能源发电相结合,通过储能技术调节电力供应,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利用煤化工副产氢优势,规划建设“绿氢”基地,打造“煤炭- 氢气- 储能”全产业链,实现煤炭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降低产业碳排放。
(三)提升区域竞争力
强化品牌建设:打造榆林煤炭区域品牌,整合全市煤炭企业资源,统一品牌形象与质量标准。通过参加国内外能源展会、举办煤炭产业论坛等方式,宣传榆林煤炭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以榆林优质煤炭质量为基础,塑造“绿色、高效、优质”的品牌形象,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辨识度。
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加大对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煤炭运输能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加强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衔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建立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煤炭运输过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例如,通过优化铁路运输线路,增加铁路运力,减少公路运输比例,降低煤炭运输中的碳排放与物流成本。
(四)增加企业间强强联合,资源互换
鼓励榆林市煤炭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股权合作、技术共享、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与中小型煤炭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大型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帮助中小型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推动煤炭企业与电力、化工、钢铁等相关产业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资源互换,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降低交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