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寿宁县山女鳟苗种培育技术

作者

柳培兰

寿宁县农业农村局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355500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属于鲑形目、鲑科、大麻哈鱼属,是马苏大麻哈鱼的陆封型。山女鳟主要分布于日本的山区河流中,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图们江支流和黑龙江省的绥芬河等地,中国台湾地区有其亚种:樱花钩吻鲑,主要分布在大甲溪流域[1]。该物种在日本的淡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山女鳟鱼体刺少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可食用部分多,是一种富含高蛋白、高可溶性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的低热值、低胆固醇的优质水产品,被认定为口感最好的鲑科鱼类之[2]。市场价相当于虹鳟的 3~8 倍,1996 年引进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寿宁县地处中高海拔山区(平均海拔500 米以上),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水温稳定,山区昼夜温差明显,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溶氧量高,符合冷水鱼对清洁水质的严苛要求,有助于鱼类新陈代谢,促进健康生长。

寿宁县凭借冷凉气候、清洁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具备发展山女鳟养殖的潜力。寿宁县山女鳟苗种养殖目前多依赖外地引进,存在成本高、运输损耗大、适应性差等问题,且本地缺乏针对性苗种培育技术,虽有优质冷水资源,但环境条件需适配技术。本研究旨在开发适应寿宁环境的苗种培育技术,优化从受精卵孵化到幼鱼驯化的全流程,解决低温期孵化时间长、开口转化成活率低及苗种早期病害防控等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苗种质量。其意义重大,在产业层面可打破对外依赖、提高经济效益;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减少生物入侵风险、高效利用资源;还具有技术推广价值。寿宁县有环境适配、饵料配套及病害防控等本地化技术需求,鼓励多方协作模式,以实现从“引种养殖”到“自主种业”跨越,助力山区乡村振兴与生态经济双赢。

1. 山女鳟生活习性

山女鳟是冷水性鱼类,喜欢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水流量充沛的水域[3]。适宜生活水温为 ,低于 7℃或高于 17℃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 25℃时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对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低于 5mg/L 时呼吸频率加快,低于4.3mg/L 时出现“浮头”并开始死亡,低于 3mg/L 为致死点。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为 1~33 最适水质为 : 生化需氧量小于 10mg/L ,氨氮值低于 0.5mg/L , pH6.5~7.5[4] 。山女鳟是杂食偏肉食性鱼类,幼鱼阶段以水生昆虫(如蜉蝣、石蝇幼虫)、浮游动物为主,成鱼阶段捕食小鱼、甲壳类,偶食植物碎屑。幼鱼喜隐蔽在岩石或水草中,避免强光直射。成鱼有较强领地意识,尤其在繁殖期会驱赶同类。

2. 山女鳟设施建设

2.1 场地选择

优先选择山涧溪流水、冷泉水或水库底排水,确保水温常年稳定在 5~20C 。水质清澈无污染,pH 值 6.5~7.5 ,溶氧量 ≈5mg/L ,氨氮 <0.5mg/L 避开工业区、农田排水区,防止农药或重金属污染。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地块,便于自然水流交换。

2.2 设施建设

2.2.1 亲鱼池

亲鱼池主要用于山女鳟的繁殖,需建在水源洁净、溶氧充足的区域,水温保持在 。池体宜为长方形或圆形,面积 50~100m2 ,水深 1.2~1.5m ,池底设 1%~2% 坡度便于排污。池壁采用混凝土或砖石结构,内壁平整光滑,避免刮伤鱼体。配套设施包括进排水过滤系统、增氧设备及遮阳设施,确保繁殖环境稳定。

2.2.2 苗种池

苗种池用于培育稚鱼,面积 10~30m2 ,水深 0.6~1.0m ,池底平整或PVC 板以防擦伤。采用微流水设计(流速 0.1~0.2m/s ),进水口用 80 目筛网过滤,防止敌害入侵。需按规格分池饲养,减少残食现象,冬季可通过温室或加热设备维持水温 ⩾8C

2.2.3 成鱼池

成鱼池用于商品鱼养殖,面积 100~300m2 ,水深 1.5~2.0m ,放养密度不超过 20kg/ m3, 。池底中央设漏斗形排污口,每日换水 100%~200% ,夏季高温期增至 300% 。需配备增氧设备,确保溶氧充足。

3. 山女鳟苗种培育的技术

3.1 亲鱼选择与人工繁殖

山女鳟的人工繁殖技术与其他鲑科相似,繁殖时间偏早,在每年的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发生性成熟,性成熟期为 2~3 龄,属于中小型经济鱼[5]。

3.1.1 种鱼的选择

选择购买 2 龄成熟的亲鱼,这个年龄段的亲鱼生殖机能发育成熟,卵子和精子的质量较高,有利于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雌鱼体重以 1~2kg 为宜,雄鱼体重 0.8~ 1.5kg 为佳。达到该体重范围的亲鱼,其性腺发育良好,繁殖能力较强。要求亲鱼体型较大、体态优美,体表鲜艳、没有外伤,活动和摄食能力强,生殖孔没有发炎的健康个体,进行单独养殖。当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躯干厚,体色变暗、体表较滑,生殖孔开始突出时就可以开始进行人工采卵;当雄鱼腹部不突出、较硬、躯干薄,体色发黑,体表较粗糙时就可以进行人工采精。在人工采卵、采精前的1 d 停止喂食,以免采卵、采精时将粪便带到盆中。

3.1.2 人工授精

采用腹部挤压法进行采卵、采精,挑选轻压有精液流出且精液浓稠有活力的雄性亲鱼个体;挑选轻压有透明偏黄且个体均匀无死卵、白卵的雌性亲鱼个体。先轻压生殖孔上部,将尿液挤出,用干净的毛巾擦掉鱼体表面的水分,动作轻快地将卵采集在镂空的盘子中,用生理盐水冲洗,以杀灭受精卵表面的细菌和真菌,提高孵化率。然后进行干导法人工授精,将鱼卵倒入盆中,按雄鱼 : 雌鱼约 1:4 的比例挤入精液,在过程中避免亲鱼受伤,接着用干净的羽毛顺时针搅拌 1 分钟,使精卵充分接触,随后倒入清水静置 3 分钟,用清水漂洗干净,倒入干净的孵化桶中孵化。

3.1.3 孵化桶孵化

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在 7mg/L 以上,水温保持在 6~10qC ,pH 值6.5~7.5 。可通过安装增氧设备、调节水流速度等方式保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孵化用水的水质。在孵化桶中大约需要孵化 200 积温,达到发眼卵初期。期间每隔5 d 用福尔马林消毒一次,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3.1.4 流水槽孵化

发眼卵经 200 积温后,将孵化桶中的卵倒入流水槽中,将未发眼的卵和死卵挑选出来,剩余的卵在流水槽中继续孵化。经过 270~300 积温时,发眼卵开始破膜。

3.2 仔鱼培育

3.2.1 开口饵料选择

再经过 270~300 积温,鱼苗开始平游并摄食。轮虫个体小,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仔鱼开口初期的优质饵料。也可选择粒径在 0.1~0.3mm 的微颗粒饲料,要求饲料营养全面、易消化。在仔鱼开口 3~5d 后,可逐渐投喂微颗粒饲料,与轮虫搭配使用,使仔鱼逐渐适应饲料。

3.2.2 水温与光照控制

仔鱼培育水温应控制在 8~12% 避光培育。低温环境有利于仔鱼的生长和发育,可降低仔鱼的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水温过高会导致仔鱼生长过快,体质变差,容易引发疾病。

仔鱼开口期对光照敏感,应避免强光照射。可在育苗池上方设置遮阳网,营造黑暗或弱光环境,减少仔鱼的应激反应。保持水中溶氧在 5mg/L 以上,可通过安装增氧机、调节水流速度等方式增加水中溶氧。可通过定期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法降低水中氨氮含量。氨氮过高会对仔鱼的鳃组织造成损伤,影响仔鱼的呼吸和生长。

3.3 稚鱼培育

3.3.1 饲料投喂

在稚鱼培育过程中,需科学规划饲养策略以保障其健康生长。开始摄食配合饲料前,先把配合饲料与轮虫、水蚤等活饵混合投喂,之后历经 7~10 d 逐步增加配合饲料比例、减少活饵投喂量,使稚鱼完全适应配合饲料,期间要密切观察摄食情况并及时调整投喂比例。随着稚鱼生长,个体差异渐大,为避免自残,应定期依据体长、体重等指标对稚鱼分级饲养。稚鱼培育密度至关重要,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养 2000~3000 尾,过高密度会造成水质恶化、溶氧不足,影响生长与健康,且需随稚鱼生长及时调整。稚鱼投喂量:当稚鱼全部开始吃饲料后,每三小时将饲料均匀平撒于水面,日投喂量为稚鱼体重的 8% 。当稚鱼长到 1.0g 左右,为防疾病和抢食,将其分至其他池,此时增加投喂量并减少投喂次数至一天三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 6% 。在整个养殖期间,需进行2 ~3 次筛选,根据规格调整养殖密度并增加投喂量,待养殖至 100~200g 幼鱼时便可开始出售。

3.3.2 疾病防控

山女鳟虽然抗病能力强于虹鳟且不易感染病毒性疾病,但在国内养殖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三代虫病、细菌性鳃病和疖疮病等常见病害[6]。三代虫病由三代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 1~3 g 的稚鱼,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鳃部灰白、摄食能力下降;细菌性鳃病由黏球菌属引发,高密度养殖易发,病鱼鳃丝充血腐烂、鳃盖外张;疖疮病则源于杀鲑气单胞菌感染,特征为鱼体溃烂、肾脏后方肿胀。防治需综合管理:利用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洁,每隔 7~10d 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使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消毒剂,消毒剂量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定期对养殖工具、设备等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用来调节稚鱼肠道菌群平衡,增强稚鱼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益生菌还能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改善水质。定时巡塘观察摄食与活动情况,早发现早治疗。通过水质调控、科学投喂和预防性管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山女鳟健康生长。

3.4 苗种出池与运输

3.4.1 苗种出池

苗种出池时,体长应达到 5cm 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达到该规格的苗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适合长途运输和放养。在苗种出池前 2~3e d 停止投喂饲料,使苗种肠道内的食物基本排空,减少运输过程中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出池前 1~2 d,对苗种进行拉网锻炼,以增强苗种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拉网锻炼可使苗种适应密集环境,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伤。

3.4.2 运输方法

将苗种装入充氧袋中,每袋装入适量的苗种和水,排出袋内空气,充入纯氧,然后密封袋口。充氧袋运输适用于短途运输,运输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在运输前,将苗种放入含有适量麻醉剂的水中,使苗种处于麻醉状态,降低其代谢率和耗氧量。然后将麻醉后的苗种放入保温箱中,加入适量的冰块,保持运输环境温度在 4~6‰ 低温麻醉运输适用于长途运输,可延长苗种的存活时间。

参考文献:

[1] 白庆利,杨萍,贾钟贺,等 . 山女鳟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 [J]. 水产学杂志,2004(02).

[2] 杨志会,李川,杨龙. 山女鳟苗种培育技术初探[J]. 科学养鱼,2021,(07) :6-7.

[3] 唐敬伟,任波. 山女鳟人工繁育技术试验[J]. 黑龙江水产,2013,(01) :8-13.

[4] 王清印,余来宁,杨宁生 . 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 [M]. 海洋出版社,2005.

[5] 姜作发,贾锺贺,白庆利,等. 人工养殖山女鳟幼鱼的生长特性[J]. 中国水产科学,2007(01).

[6] 王昭明,王新军,陈惠,等. 山女鳟生物学及其养殖[J]. 黑龙江水产,2000,(04)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