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对园林景观季相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节娜
山东宜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空间,其景观效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季相变化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赋予了园林景观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美。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主体元素,其配置方式对园林景观的季相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深入研究植物配置对园林景观季相变化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生态价值的园林空间。
1 植物的季相特征
植物的季相特征是自然景观中最为生动的时间维度表达,其本质是植物对气候周期性变化的生态响应与形态适应。从物候学视角来看,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宏观的视觉变化层面,更蕴含着深层的光合调节机制、养分分配策略等生理学基础。春季的季相特征本质上是植物打破休眠的觉醒过程,其嫩芽的赤红色调源于花青素的光保护作用,新生组织的快速分裂需要类胡萝卜素等前体物质的积累。这种生命能量的爆发性释放,往往通过顶端优势的激素调控呈现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夏季的浓密冠层实则构成精密的生态位分化系统:上层叶片倾向于发展较厚的栅栏组织以应对强光照,中层叶片通过角度调节实现光能梯度利用,下层则演化出耐阴的薄壁结构。这种垂直结构差异造就了丰富的绿色色谱层次。秋季的变色现象是植物主动调控的衰老过程,叶绿素降解暴露出类胡萝卜素的黄色系,而花青素的重新合成则形成红色防御机制。这一过程中糖分的转运效率与细胞液 pH 值的微妙变化,共同决定了最终呈现的斑斓色彩组合。冬季的枝条结构展现的是植物在资源约束下的最优几何解:落叶树种通过分形分枝最大化截获散射光,常绿植物叶片角质层的特殊蜡质排列则实现光热转换效率的提升。这种形态差异实质上反映了不同生存策略的能量经济学选择。
2 园林景观的季相变化
园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是自然韵律与人文设计交织的动态美学体现。植物作为季相变化的核心载体,其生理周期直接塑造景观的时间维度:春季萌芽抽枝的嫩绿与花期烂漫形成生命勃发的视觉语言;夏季茂密树冠的浓荫与层次分明的叶色构成厚重饱满的空间质感;秋季叶色转黄、转红的渐变过程展现色彩交响的瞬时艺术;冬季枝干线条的疏朗与常绿植物的点缀则传递出含蓄凝练的造型哲学。这种变化本质上是植物对光温水气等生态因子周期性适应的外显,而优秀的设计需突破单纯观赏性的考量,将物候特征升华为空间叙事手段。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的配比关系决定着冬季景观的骨架完整度,早春开花植物与晚秋色叶树种的时空接力则延长了景观高潮的持续时间。水体的结冰与流动状态、建筑立面与植被的光影互动、铺装材料在霜雪中的质感转化,均成为强化季节感知的复合媒介。真正成熟的季相设计需建立在对地域气候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植物群落演替节奏来平衡四季景观的戏剧性差异与连续性。北方园林可能强化秋色叶的浓烈对比以对抗冬季萧条,南方园林则可通过花果植物的交替出现维持全年的细腻变化。这种时空维度的设计思维,使景观从静态构图转变为承载自然记忆的活态画卷。
3 植物配置对园林景观季相变化的影响机制
3.1 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种类的选择构成季相变化的基因库,其内在的物候特性直接决定了景观演变的节奏与色彩语言。落叶与常绿、观花与观叶、速生与慢生等植物类型的科学组合,本质上是对时间维度的精准调控。早春开花的植物通过花芽分化对低温的敏感响应,成为唤醒景观的生物钟;夏季深绿树种的叶绿素稳定性与叶片角质层厚度,奠定了景观的基底耐候性;秋季色叶植物的花青素合成机制与脱落酸积累过程,转化为视觉上的温度渐变;而常绿植物的角质层结构与抗冻蛋白表达,则成为冬季景观的生命力象征。设计需突破单纯观赏价值的考量,从植物生理适应性、光合同化效率等深层维度建立选择标准,使每个物种成为四季链条中不可替代的环节。
3.2 植物配置的比例
植物配置的比例关系本质上是时间资源在空间中的分配艺术,需要遵循 "季节承载力 " 的生态设计原则。早春开花植物占比超过 30% 可能导致春季景观过载而其他季节空洞,但低于 15% 又难以形成视觉冲击。常绿植物保持 40‰ 60% 的基础比例可确保冬季结构稳定,而超过 70% 则会抑制落叶植物带来的季节戏剧性。这种精确配比需建立在对植物物候期重叠系数的计算上,通过控制不同季相表现植物的时空占有率,实现景观兴奋点的均匀分布。
3.3 植物配置的空间层次
垂直层次的构建是季相变化的立体表达载体,不同高程的植物通过形态互补形成季节变化的协同效应。乔木层作为冠层界面,其落叶过程造就的天光渗透率变化,直接影响下层植物的物候表现;灌木层的枝干形态在冬季成为弥补乔木落叶后空间空洞的关键;地被层则通过多年生宿根植物的枯荣循环,形成最贴近视线的季节细节。这种三维结构使单一季节的变化效应产生几何级数放大的视觉效果,如秋季乔木落叶时,中层灌木的果实与下层地被的秋花可形成多维度呼应。 水平层次的组织则关乎季相变化的叙事逻辑。通过控制植物群落的郁闭度梯度,从密闭区到开敞区的过渡可模拟自然群落边缘效应,使季节变化呈现波浪式推进的动感。色彩平面的穿插组合尤为关键,将暖色调植物组团与冷色调组团以 7:3 的比例交错排布,既能突出季节主旋律又保持视觉舒适度。
3.4 植物配置的群落结构
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网络是季相变化的隐形调控系统。阳性树种与耐阴草本的协同配置,不仅优化光能利用率,更使群落内不同层次的季节响应产生时间差,延长景观变化持续时间。深根性与浅根性植物的生态位分割,确保不同季节的水肥竞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结构稳定性使群落能够承受极端气候对季相节奏的干扰,如干旱年份中深根植物的持续蒸腾作用可维持群落小环境的湿度,保护浅根花卉的正常开放周期。 演替导向的设计思维使群落结构具备时间弹性。将先锋树种、过渡树种和顶极树种按2:5:3 的比例配置,可确保景观在 10-20 年的周期内始终保持着递进式的季相更替魅力。特别是保留 10‰ 15% 的林窗空间,为植物群落的自然更新提供可能,使新生代植物的物候特性为景观注入新变量。
结束语
植物配置对园林景观季相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种类、调整植物配置的比例、营造合理的空间层次和构建稳定的群落结构,可以有效地增强园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效果,使园林景观在不同季节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植物配置与季相变化的关系,遵循生态原则和美学原则,创造出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的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 卢修宁 , 何家富 .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方式探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3):223-225.
[2] 杨 茂 . 园 林 植 物 季 相 变 化 对 园 林 空 间 的 影 响 [J]. 现 代 园艺 ,2024,47(06):139-141.
[3] 陈长清 . 园林景观设计中季相变化的运用 [J]. 居业 ,2022,(12):88-90.
[4] 栗玉黔 . 园林植物季相变化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探讨 [J]. 当代旅游 ( 高尔夫旅行 ),2018,(05):138.
[5] 那晓铨 . 北京湿地公园景观季相变化下的植物配置研究 [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作者简介:(1981.06),女,汉族,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