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蒋鑫锐
中共绵竹市委党校 6182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2]。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资源在重塑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是指“通过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自由地流动,进而实现城乡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协同发展”。[3] 新时代新征程,而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重点就在县城、难点在乡村、关键在融合。
一、“集团化办学”赋能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导航与地方实践
教育政策直接关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其政策的推行影响着教育模式。集团化办学作为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离不开政策的导向支持与引领。
(一)“集团化办学”赋能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是国家政策的良好践行
城乡教育关系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领域,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引领、指导集团化办学实践。2012 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探索集团化办学”;2016 年提出“采取集团化办学”“实施集团化办学”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2020 年要求“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此后,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运用越来越广,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与政策实践的焦点。2023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各地、市完善集团化办学;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实施学区制管理,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的辐射式学区,实现学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和教师统筹调配使用”。至此,在政策层面上,集团化办学从快速扩张的初级阶段迈入高质量科学化发展阶段。
(二)“集团化办学”赋能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的地方实践样态
基于上述政策支持的条件下,为充分回应绵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初需求,绵竹市委市政府以“优化布局、提升质量、均衡发展”为思路,持续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教育质量。一是地方政策的积极响应布局。2022 年,竹教委 122 号文件提出“名校+新校”自主结盟、“1+4”城乡教育联盟、“一校多区”三个阶段,着力探索集团化办学的路径;2023 年,绵竹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绵竹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学区化)办学方案》,按照“以城带乡、区域均衡、优先发展”的思路组建成立了大西教育集团、紫岩教育集团、天河小学教育集团等 5 所义务教育集团。二是科学设置集团化办学运行管理新构架。各集团成立集团功能性党委,成员校分设党支部,集团领航校书记任集团党委书记兼本校支部书记,成员校党支部书记任集团党委委员。实行在集团党委领导下的总校长负责制,各集团设置“一办两会四中心”的组织框架,形成了“集团引领—成员自主—部门联动”三级管理模式。各集团建立五个“1”工作制度,即一个章程、一套管理制度、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一份学年工作计划、一个教科研攻关项目,形成了集团建设的统一目标和工作路线图。
(三)绵竹“集团化办学”赋能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的初期成效
集团化办学打破校际壁垒,缩小城乡学校的校际差异,推动绵竹教育优质发展。一是学生“活”起来,城乡师生活动交流丰富。各集团举办教研、赛课、艺术节等活动,联合教研拓展学生视野,搭建更高平台。2023 年统计显示,教育集团累计获国家级个人奖项 2 人次,集体2 次;省级获奖32 人次,集体4 次;德阳市个人获奖132 次,集体6 次。二是学校“动”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 5G 智慧平台共享集团优质资源、教案、课件,统一考测和成绩分析等,实现信息共享。如天河集团推行集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和共享平台,向乡村成员校开放。三是师资“融”起来,教师队伍能力提升。针对集团学校个性化需求,开展师资交流活动,互派教师、跟岗结对教师,紧缺学科跨集团交流,校际干部管理交流。如紫岩集团教师走进乡村成员校,每周任课一天,每月一次高质量教研,每学年培养一名青年教师。四是乡村学校“变”起来,集团成员学校实力增加。遵道学校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大西、紫岩、天河、附小、初中部共 5 所学校遴选为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广济、汉旺学校被评为四川省首届温馨校园。
二、“集团化办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集团化办学基本呈现为“名校 +”的模式,借助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但这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集团化办学”催生城乡教育集团生态“新”失衡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裂变,是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愿景。但是,集团化办学在快速发展阶段总体上呈现出“生态失衡”等问题。一是城乡集团学校发展不平衡。绵竹市目前采用以城带乡的“1+X”模式,设立 7 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其中 5 个小学教育集团,2 个初中教育集团。其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绵竹市以西的小学阶段教育集团,如大西教育集团,一校七区,学生 6600 余人,而城区以南的南轩教育集团,一校四区,学生 2500 余人,导致各集团发展参差不齐。其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区与乡村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衡,部分城区学校师生比最高达 1 :23,乡村学校师生比最低至 1 :3。二是教育集团“形融”而“神不融”。其一,城乡存在“两张皮”现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不完善,集团内部权责模糊,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的交流活动仅停留在表面形式教研,一些集团呈现表面“成团”,而实质上核心部分没有推进,并未真正融入。其二,城区领航学校与乡村成员学校理念不相融。城区领航学校与乡村成员学校的教育情怀、引领示范、奉献意识、教师对集团化办学的认识程度和参与集团建设的内生动能、集团内城乡校际之间及原校文化的差距等导致同一集团成员校之间差异明显,运行不均衡。
(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存在“新”问题
一是考核机制不完善。虽然教育局制定有《绵竹市基础教育各学段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各校(园)的考核评估方案》,但实际上存在部分问题。其一缺乏集团化办学对区域教育发展影响的评估体系。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标准,未将教育集团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与促进集团发展、干部任用等相结合;其二缺乏城区领航学校与乡村成员学校双向融入考核。未对集团内乡村各成员学校的发展情况与牵头学校校长的年终考核相联系,未把参与集团共建成效作为对其他成员学校校长绩效考核的作为重要内容。二是管理机制不明确。各成员校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天齐学校除外),在师资的融合与双向流动、人事调配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权责不明确,集团统筹深入程度不够,并未真正起到调剂教师余缺、优化教师结构、实现师资共享等作用。集团内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优化,集团成员的权力与义务较为模糊,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三是保障力度乏力。虽然绵竹市相继出台多种措施,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引领乡村成员学校实现自身“造血”功能的政策支撑,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集团化办学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和集团内部教学活动需要。
(三)城乡资源互带的“集团化办学”优势凸显“新”乏力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思维导向下,绵竹市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学校、家长以分数为导向,“唯清北论”社会风气较重,集团化办学在城乡互带资源方面比较乏力。一是“以城带乡”方面,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乡村成员学校素质教育乏力,而素质培养多以学习培训代替,学习内容多单调的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缺乏对国家要求、学校追求、儿童成长的准确把握,缺少对国家战略、国际社会、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学习,缺乏将城市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特质通过“下乡”活动输送到乡村学校,促进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教育氛围的优质提升。二是“以乡促城”方面,城市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比乡村学校较为突出,但在把乡土社会中所涵养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代入城市学校较为乏力。教育集团仍需重估,重估乡村教育的价值,重构城乡教育版图,重塑城乡教育生态,可走出一条“和而不同”之路,最终实现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目标。
三、“集团化办学”赋能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教育实现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要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城乡间自由、合理、有序地流动,促使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实现均衡配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集团办学全域性均衡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发改、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完善学校建设、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资金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根据学校规模进行差异化保障,着力解决城区与乡村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衡问题,最大限度为集团化办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科学规划集团发展规模。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引领集团化办学方向,根据我市城镇化进程、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综合考虑资源条件、辐射范围、保障能力和实际效果等因素,科学规划教育集团发展,合理控制教育集团办学规模,避免单一校区规模过大、在校生人数过多,防止出现集团规模过大导致办学质量滑坡、优质教育资源稀释。三是鼓励探索集团办学多样化模式。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优质品牌学校合作,通过品牌嫁接、委托管理、结对共建等方式,培育优质学校。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多法人组合、单法人多校区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二)优化集团办学机制,激活成员学校核心发展力
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分类制定教育集团学校办学绩效和集团化办学对区域教育发展影响的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与促进集团发展、干部任用等相结合。将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发展情况作为对牵头学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参与集团共建成效作为对其他成员学校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集团内流动干部选拔任用、教师考评制度、待遇保障等配套机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培养培训、选拔任用等方面向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流动的教师倾斜,进一步促进集团共建。二是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探索设立单一法人教育集团设总校长,分校设执行校长,赋予其管理权限,对集团内部事务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实现集团内部管理一体化。非单一法人教育集团的各成员学校通过制度章程、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对成员学校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切实打破校际间“壁垒”,探索创新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完善支持集团内各成员学校之间互派管理人员双向交流、互派教师轮岗交流的制度,切实解决教师流通不畅的问题。
(三)发挥集团办学资源优势,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不应简单地一刀切或完全同质化,而应认识到城乡教育各自的特色。”[4] 一是共享特色优质教学资源。根据各集团特点和地域特色,以龙头校为引领,开发差异化优质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素质教育培养等,共创共享课程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从稀释型输送转向积聚型规模化使用,激活集团内每一所学校的活力。二是共建优质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集团内名校(园)长、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共建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开展联合备课、合作科研、教学竞赛等,促进集团内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提升。三是共创集团特色文化。在尊重各成员学校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质资源,将乡土文化和产业特色融入课程开发,既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知思维。各集团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标志,把握国家战略发展、社会发展趋势、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集团文化与科技教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建成一批科教融合、体教融合、艺教融合的素质教育特色示范校,促进集团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N]. 人民日报,2022-10-17.
[3] 杨雪,马霞 . 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 教育观察.2021(15).
[4] 杜晓利,陈嘉晟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呼唤城乡教育的融合共生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07).
[5] 李威璎,赵德成 . 走向裂变:共生视角下高校支持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创新
[6] 吴黎,张雲岚,高晓彤. 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以广东肇庆为例 [J]. 肇庆学院学报 .2020(04).
作者简介:蒋鑫锐(1996—),女,四川绵竹人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DY24ZC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