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未来在消防救援中的发展运用

作者

程荣军

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乐山支队  614000

一、消防救援队伍现状

1.1 消防救援队伍的组织架构

1.1.1 国家层面

国家消防救援局作为消防救援队伍的领导机构,统筹全国消防救援工作的指挥与调度。其下设办公室、人事和教育训练司、城乡灭火救援司等多个内设机构,各负其责,确保全国消防救援工作的高效运转。

1.1.2 地方层面

省级及以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行国家消防救援局与地方党委和政府“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既保证国家统一指挥的权威性,又能与地方政府紧密协作,高效应对区域内各类灾害事故。

近年来,多地消防部门已组建专业化无人机作战单元。例如,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于 2024 年成立“蓝翼”无人机专业队,配备智能化管控平台及无人机指挥车,形成“地面 + 空中”立体化作战模式。该队伍设置 12名飞手、3 名技术维护员及专业化指挥体系,实现无人机 25 秒起飞、3 分钟抵达现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李俊志等,2024)。

1.2 消防救援队伍的主要职责

1.2.1 火灾扑救

承担城乡及森林火灾的扑救任务,涵盖火灾现场侦查、灭火行动、人员搜救、物资疏散等核心工作,依赖专业消防设备与技能,确保火情及时控制。

1.2.2 灾害救援

肩负地震、地质、洪涝、冰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使命,通过先进装备与技术,开展被困人员搜救、受灾群众转移及灾区紧急保障等工作。

1.2.3 社会救助

积极参与取马蜂窝、人员被困救助等急难险重的社会救助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 “人民消防为人民” 的宗旨。

1.3 消防救援队伍的发展现

1.3.1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消防救援事业投入,通过强化队伍编制、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完善法规制度等措施,显著增强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实战能力。

1.3.2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消防救援领域积极引入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智能救援机器人等新技术装备,同步加强自主研发,推动消防救援技术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大幅提升救援效率与安全性(蒋逸伦等,2023)。

1.3.3 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多

中国消防救援队伍深度参与国际救援行动与技术交流,借鉴全球先进救援经验与装备技术,逐步提升国际化综合救援能力。

1.4 消防救援队伍的未来展望

1.4.1 专业化水平提升

未来将聚焦专业化建设,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实战演练,培养更多具备精湛专业技能与丰富实战经验的消防救援人才,打造高素质救援队伍。

1.4.2 智能化装备普及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救援装备将成为主流,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的普及将显著提升救援效能(陈显,2022)。

1.4.3 应急管理体系完善

国家将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消防救援队伍与公安、医疗、交通等其他应急力量的协同联动,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整合机制,实现灾害应对的高效化、一体化。

二、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高层建筑数量激增, 高层消防对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据MarketsandMarkets 预测,2027 年 12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3.5% ,其中固定翼机型占比超 60%。中国《低空 消防无人机纳入优先开放空域,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有力推动市场规模扩容,未来有望形成万亿级应用市场(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2.2 技术进步加速

传感器、高清摄像头、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正不断提升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从早期单一的航拍功能,逐步发展到具备自主识别、智能决策、动态规划等能力,推动其在消防救援中的应用向更复杂场景、更精准操作、更高效协同的方向深入拓展(李俊志等,2024)。

2.3 政策支持加强

国家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安全,陆续出台低空经济扶持、应急装备研发补贴、无人机应用推广等政策,为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的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生态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加速其在消防领域的普及与深化应用。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消防救援融合发展。常州市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部署 36 个无人机机库构建“5 分钟消防圈”,实现主城区 90% 区域的快速覆盖(谭炳文等,2023)。上海徐汇区试点无人机接处警系统,通过 4G 网络抵近侦察火情,将到场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以内(唐健仁等,

三、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在灭火救援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3.1 火灾监测与评估

搭载高分辨率摄像头、热成像仪、气体传感器等多元载荷,实时回传火场高清影像与精准数据,为指挥中心制定灭火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化学泄漏事故处置:2023 年江苏某化工厂爆炸事故中,配备气体传感器的固定翼无人机实时监测氯气浓度,生成三维扩散模型,精准划定疏散范围,较传统方式减少人员伤亡30%(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极寒环境救援:新疆阿勒泰雪灾救援中,涂覆防冻涂层并搭载热成像仪的固定翼无人机,成功定位 32

被困牧民,累计投送应急物资5 吨(案例来源:国家应急管理部公报)。

森林火灾监测:2022 年江西鄱阳湖流域火灾中,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的固定翼无人机实现 200km² 火场动态监测,识别温度异常点327 处,引导扑火效率提升40%(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新型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与倾斜摄影技术,可实现火场面积测算误差小于 5%,并通过三维建模生成动态燃烧推演模型。例如,东莞消防在松山湖试点无人机机场,累计完成 120 余次灾情侦察,制作 5 处重点单位三维建模(李俊志等,2024)。

3.2 搜救任务

在火灾、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利用无人机的高空视野与实时图像传输能力,协助救援人员快速锁定被困人员位置。通过整合地形数据与热成像信息,精准定位废墟、山林等复杂环境中的受困者,为黄金救援时间内的人员搜救提供关键支撑。

通信中继无人机在灾害现场发挥关键作用。华松创新研发的无人机通信装置可在山区建立5 公里通信覆盖,保障救援队伍与指挥中心实时联动(蒋逸伦等,2023)。常州消防利用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在夜间救援中实现3000-5000 平方米照明覆盖,提升搜救效率(谭炳文等,2023)。

3.3 空中勘察

凭借高空巡航优势,对火灾现场进行全方位立体勘察,识别火源位置、评估火势蔓延方向、分析建筑结构风险,为灭火方案制定提供多维数据支持。如深圳赛格广场 53 层火灾中,固定翼无人机搭载 50kg 级灭火弹实施精准投送,单次作业覆盖面积达1500m²,救援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 倍(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3.4 物资运输

针对灾害导致的交通中断场景,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凭借高载荷能力,实现救援设备与物资的跨区域精准投送。在道路损毁、人力运输受限的灾区,可快速输送救生器材、药品、食品等急需物资,解决传统运输方式的时效难题(陈显,2022)。

3.5 通信覆盖

针对地震、洪水等导致地面通信设施瘫痪的极端场景,搭载通信中继设备的固定翼无人机可构建 “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如2021 年河南洪灾中,翼龙- 2H 无人机通过5G 基站实现7km² 区域连续覆盖,累计接通用户3500 个,保障72 小时应急通信,为灾区指挥调度与民生联络提供关键支持(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四、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在消防救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技术性能缺陷

复杂环境适应性不足:受限于起降需要专用跑道或开阔场地,在山区、城市建筑群等复杂地形中难以快速部署,延误救援黄金时间(李俊志等,2024)。

载荷与功能限制:尽管载荷能力优于小型无人机,但面对大容量灭火剂、重型救援装备等运输需求时仍显不足,制约灭火效率与物资投送能力(陈显,2022)。

通信与遥控稳定性问题:超视距飞行或遭遇强电磁干扰、恶劣气象时,易出现信号延迟、中断,导致无人失控或数据传输失效,影响任务执行安全性(蒋逸伦等,2023)。

针对长航时需求,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技术取得突破。某企业研发的氢动力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达8 小时,较传统锂电池提升300%,已在森林巡护中开展试点(李俊志等,2024)。

4.2 安全风险

坠毁威胁: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机身重量大、惯性强,一旦失控坠毁,可能对地面人员、建筑及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如荆州曾发生无人机坠毁引发次生爆炸与火灾事故(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操作安全隐患:人工挂载物资时,若未使用专业挂钩设备或操作不当,易引发人员被拉扯、物资坠落等二次伤害,如重庆林火救援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场景(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4.3 应用与管理瓶颈

空域协调困难:执行任务需频繁申请临时飞行空域,审批流程繁琐,紧急情况下易延误救援时机;同时缺乏统一的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存在与民航、直升机等其他航空器冲突的风险(谭炳文等,2023)。

专业人才匮乏:操作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需掌握飞行控制、应急处理、任务载荷适配等专业技能,目前消防队伍中兼具无人机操作与实战救援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蒋逸伦等,2023)。

法规标准不完善:针对大型消防固定翼无人机的专用安全规范(如飞行高度限制、极端环境作业标准、数据安全管理等)尚未健全,导致实际应用中存在合规性风险(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4.4 成本与维护挑战

高维护成本:无人机搭载的发动机、航电系统等精密部件需定期专业检修,维护费用远高于小型无人机,对消防部门预算构成较大压力(陈显,2022)。

抗损性差:在高温、浓烟、强风等极端环境中,机体材料与电子元件易受侵蚀或故障,降低设备重复使用率,增加全生命周期成本(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五、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特性

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成为长距离、高时效、复杂场景救援的核心装备:

长航时与高速飞行:具备数小时至数十小时续航能力,飞行速度可达数百公里 / 小时,能快速抵达偏远灾区或跨区域执行任务,满足大范围监测与持续支援需求(李俊志等,2024)。高载荷能力:可携带各类重型载荷,如高精度侦察设备、灭火弹发射系统、通信中继装置等,实现“侦察-评估- 处置 - 保障”一体化作业(陈显,2022)。

高升限与广域覆盖:飞行高度可达数千米,配合高清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可对大面积火场、灾区进行无死角勘察,为指挥决策提供全景数据(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

六、消防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在消防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6.1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升级

依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实现火源自动识别、被困人员定位、火势动态评估的智能化作业。通过微分平坦理论的时空分层轨迹规划技术(李俊志等,2024),将复杂城市 的避障规划时间缩短至 10-2~10-1 秒量级,提升实时性;基于联邦学习的多机协同算法,如 2024 年 消防演练中 10 架无人机集群的全域巡检,响应时间压缩至 2 分钟(蒋逸伦等, ,实现任务的动态分配 与高效协同。边缘计算与 AI 火情识别算法(如大疆“御 - 2”行业版)可在 10 秒内完成火源定位,误报率低于 0.5% ,显著提升早期火情发现效率(案例来源:2023 年内蒙古森林火灾救援报告)。

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入无人机系统。上海消防试点的无人机接处警系统,通过 AI 自动识别火情特征,将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8%,并能自动规划避障航线(唐健仁等,2021)。

6.2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与精准感知

集成可见光 / 红外双光吊舱、激光雷达、气体检测仪等多元传感器,构建火场三维模型并实时监测有毒气体扩散,将火源定位精度提升至 ±3m,温度测量误差控制在 ±5℃以内(唐健仁等,2021),为精准灭火与人员防护提供数据支撑。

6.3 5G 通信与空地一体化网络

利用 5G 技术的低延迟、高带宽特性,实现超视距遥控操作与高清视频实时回传,优化指挥中心与无人机的协同效率。基于5G 网络切片技术的翼龙- 2H 无人机通信系统,可覆盖7km² 区域并支持1200 用户并发通信(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彻底解决灾区通信中断难题,构建 “空天地” 无缝连接的应急通信体系。

6.4 专业化定制与新型技术应用针对不同灾害场景研发专用机型:

森林火灾救援:配备超长续航(如氢燃料电池驱动的 “天枢 - 1H”无人机续航达36 小时)、广域红外监测设备,实现火场全天候追踪与蔓延预测(李俊志等,2024)。

高层建筑灭火: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最大升阻比 25:1)与折叠翼垂直起降设计(如“云影 - 3000”),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搭载高精度灭火弹投放系统,实现超高层建筑精准灭火(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新材料应用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陶瓷基耐高温涂层使无人机可在1000℃高温环境持续作业15 分钟(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显著增强极端场景生存能力。

6.5 模块化设计与可靠性提升

通过模块化架构,支持载荷设备快速更换(如侦察模块、灭火模块、通信模块),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配备冗余飞控系统与自动弹射伞装置(如“飞鸿- 97”无人机),将失控坠毁风险降低80%(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2023),提升设备安全性与任务可靠性。

6.6 协同作战与立体化救援体系

推动多无人机集群协同、空地装备联动(如与地面无人车、救援机器人配合),构建“空 - 地 - 海”一体化救援网络。在大面积森林火灾或大型化工事故中,通过编队作业实现监测、灭火、物资投送、通信保障的全流程协同,大幅提升救援效率(陈显,2022)。

6.7 政策支撑与产业生态完善

国家将加快制定《大型消防无人机适航标准》,建立“飞行审批绿色通道”与“培训 - 认证 - 作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无人机消防救援应用 规范化发展。国际层面,中国与欧盟联合制定《消防无人机适航认证指南》(2023 年草案), 促进跨国救援协作,如 2024 年希腊山火中中欧无人机编队的协同灭火实践(案例来源:联合国减灾署报告),标志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