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

作者

吴海凤

济宁市实验小学 山东济宁 272100

引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善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评估,以此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制定全新教学计划期间,可以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整合素材、构建实践任务,创造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的机会,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位,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良好帮助。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聚焦大单元视域,深度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方法,对道德与法治教育革新以及学生自主化、深度化学习都有促进意义,故而该项创新研究,应该成为教师教改工作的重点。

一、“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及其教育意义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全新观念,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反馈,在坚持以评促教的基础上,重视表现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以全面、准确的反馈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该理念将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三者相互呼应、协同推进,形成完整教育闭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教师基于“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使评价不再是简单的甄别和筛选,而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载体,学生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思辨、实践、创新中得到个性化发展。不仅如此,教师在将教学与评价融合的过程中,能于课内营造开放、互动、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将反馈、激励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良性循环,推动教学组织形态的变革和创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教-学-评”一致性思想引导下,教师会将核心素养培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且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针对性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所有人都能在擅长领域提高自我效能。在明确自我认知下实现个性化成长,这种教学方法兼顾教育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确保学生在强化学科素养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健全人格。

二、大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思想的有效策略

(一)主张全面发展,设计一体化教学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设计一体化教学方案,即基于对大单元核心主题的挖掘,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与健全人格素养结合,如在“遵守规则”单元,教师既要使学生了解规则,更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突出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对大单元内容重新梳理,按照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去细致化讲解主题,于无形中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对比分析,从源头上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深化学习兴趣,释放直观能动性[2]。而在这样的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递进式引导、阶段性检查,都自然成为评价的内容,使学生在高阶思维的引领下自我审视与反思,同时实现高效学习和全面成长目标。

(二)设计主题情境,深化学生主观体验

大单元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伴随主题鲜明的情境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对主题的解读,挖掘生活素材、网络素材,设定一个能贯穿学生大单元学习全过程的情境任务,如制定规则、社会调查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代入感,便于其高效学习。而在主题情境的设计下,教师要通过任务的推进,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反馈,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自学意识,使之在积极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不仅如此,大单元情境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教师制造观察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机会,教师赋予学生自主探索、表达的权利,则可以在第三视角观察他们对任务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过程性表现,并利用情境问题落实教学评价,使学生在主观体验下保持思维活跃度,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制定项目计划,突出知行合一价值

知行合一不仅是认知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关键,教师通过将理论知识解析与实践活动结合,能确保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用”知识,可以用知识解释生活,也能用实际行动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完成主题知识解析后,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探索,助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明确知识使用方法,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发展 [3]。一般情况下,此类突出学生自主化学习特征的大单元项目任务,需要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教师扮演好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过程性评价,而组员之间也能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在互评下优势互补,确保学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评”一致性思维的影响下,教师能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明确后续努力的方向,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优化立体反馈,信息技术科学辅助

教师为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思想在大单元课堂内的全面渗透,需要打破常规的育人思想,以将评价全面覆盖学生学习过程、个体差异为目标,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反馈渠道,以人机合作的方式精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定位不足、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大单元主题下设计循序递进的探索任务,并将任务以数字化形式发布于在线学习平台上,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能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完成任务,并且自主上传任务成果,由系统进行智能化成果检验并反馈结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反馈。教师则能利用这些数据生成直观图表,分析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困惑点,针对性教学革新,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深度学习资源,维持全体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利用“教- 学- 评”一致化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是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实现育人目标为导向,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在大单元视域下,以整体教学引领评价,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综合学习,通过及时且多样的反馈,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确保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未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改革必须始终突出“教-学-评”一致性思想的重要性,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青少年为目标,开启精细化教学、动态化反馈,为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 任娜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8):163-165.

[2] 陈小艳 . 基于“ 教— 学— 评” 一致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以“ 做学习的主人” 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5,14(05):84-86+103.

[3] 陈仁品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 [J]. 家长 ,2024,(31):83-85.

作者简介:吴海凤,女,汉,1990-山东临沂,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