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邓悦娟 何涛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526238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中的战斗堡垒,其建设质量和作用发挥对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校基层党支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党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理想信念确立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如何有效融入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和思想引领作用,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如何更好地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需求,提出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现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一)组织建设现状与问题
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组织建设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党支部,覆盖了不同院系和年级的学生群体。然而,部分组织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在一些新设立的院系或专业中,党支部的建设还不够成熟,组织活动的开展也不够规范。以我所在的大专院校为例,我们虽然在学院设立了党支部,但在一些支部中,由于党员层次等级不同,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较弱,组织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二)制度建设现状与问题
制度建设是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党支部工作制度,包括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组织生活等方面。但制度执行力度不一,部分制度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落实。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制度亟须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
(三)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
队伍建设是党支部建设的核心。高校基层党支部普遍重视党员的发展和教育,注重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党务工作者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党务工作者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工作方法和手段也较为单一。
除了上述问题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还面临着活动形式单一、工作效果不明显等挑战。如何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工作效果,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以我所在的党支部为例,主要仍以以开会和学习为主,期待未来创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提高活动吸引力。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这要求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党支部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需求分析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特点和需求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我们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教育平台与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1、思想观念的多样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广泛,价值观念多样,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2、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他们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价值,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行为方式的自主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4、教育平台与技术应用的能动性
高校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台,开展各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信息,通过思政讨论等方式,弘扬积极上进的时代精神。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
首先,需要我们更贴近学生实际,去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其次,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最后,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为了实现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以下核心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核心策略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高校基层党支部应强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教育内容和方向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党支部要定期组织政治学习,提升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同时,党支部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党支部应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主题党日活动、党建活动、志愿服务等,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和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能力
加强对党支部成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引进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通过党员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
4、建立健全机制,保障落地实施
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党支部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设立激励机制,表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激发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践路径
(1)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党日活动,如纪念重要历史事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等。通过定期组织这些政治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理论,增强党性教育,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2)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党支部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3)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4)网络思政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思政教育,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5)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讨论和思考。
通过上述策略与实践路径的实施,高校基层党支部可以更有效地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同时,这些策略和实践路径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论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政治引领的核心,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了教育内容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实保障。面对新时代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加强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专业化培训和人才引进,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力激发党务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展望
牢筑根基,展望未来,除了现状与问题,策略与实践,还要看到更多、更远、更广。在日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应加强国际视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演变趋势和当前我国蓬勃发展大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号召学生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高校基层党支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不断迭代教育模式。进一步推动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实践出真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不断完善理论。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基层党支部应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新模式、新方法。在思政教育中强化价值引领,培养其文化自信,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参考文献:
1.李银霞,“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导策略;《文教资料》;2023-07-31
2.王利华,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2022
3.王苗安,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2018
4.刘亚妮,滕翠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其现实启示;2023-04-16
5.易爱平,区域小学英语品质课堂的内涵与构建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23-01-21
作者简介
邓悦娟,女,1994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东肇庆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涛,男,1987年1月生,中共党员,广东韶关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项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