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彭韬
云南工业技师学院 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
一、引言
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意义重大。它能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让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无缝衔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2.1 产业需求导向原则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迭代快,课程体系应紧跟产业动态。例如,随着电池技术从磷酸铁锂向三元锂电池发展,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电池材料、结构及性能等知识,确保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
2.2 实践能力本位原则
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像设置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故障诊断维修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操中熟悉汽车构造、电路原理等知识,提升动手能力。
2.3 多元协同共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需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学校提供理论教学资源,企业提供实践场地、设备及项目案例,行业协会制定人才标准、提供行业信息。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实现优势互补,保障课程体系科学性与实用性。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3.1 课程内容与产业脱节
部分学校课程内容更新慢,与产业前沿技术差距大。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迅速,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但部分院校课程仍停留在传统汽车电子层面,未及时融入新内容,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
3.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是普遍问题。一些学校新能源汽车实训设备陈旧,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实操需求。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企业参与度低,学生实习多为观摩,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
3.3 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多为短期、松散型,缺乏长效稳定机制。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积极性不高,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企业意见采纳有限。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沟通不畅,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影响课程体系构建质量。
四、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4.1 优化课程设置
依据产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是优化课程设置的核心,这需要学校与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时追踪产业技术变革与岗位能力要求。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增加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技术等课程的比重,更要细化课程内容,比如在电池技术课程中,除了讲解传统的电池原理,还要引入电池热管理、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等企业关注的核心技术点,而智能网联技术课程则需涵盖环境感知、决策控制、车联网通信等实际应用模块。同时,开设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等前沿课程,其中大数据分析课程可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车辆数据监测电池健康状态、优化电机运行效率,充电设施课程则需联动充电运营商,融入充电桩安装规范、运营维护流程等实操性内容。
4.2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需从校内实训基地升级与校外实习机制创新两方面同步发力,形成 “校内仿真训练 + 校外真实实践” 的闭环培养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大实训设备投入,不仅要配备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拆解维修设备、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平台等基础设备,更要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搭建包含电池 PACK 生产线、电机控制器调试工位、自动驾驶模拟测试区等场景化实训模块,例如在电池实训区,学生可通过真实电池模组的拆解、检测、重组,掌握电池一致性匹配、故障排查等核心技能,在智能网联测试区则能利用仿真软件与实车设备,完成车辆自动泊车、障碍物避让等场景的实操训练。同时,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到校内,如与车企合作开展电池包检测与维修项目,让学生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按照企业标准流程完成从故障诊断到修复的全流程操作,提前熟悉企业工作规范。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与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维修企业建立深度且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要覆盖传统的整车制造企业,还要拓展至电池生产企业、充电服务公司、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公司等产业链各环节,为学生提供从研发辅助、生产装配到售后维修的全岗位实习机会。例如与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合作开设 “订单班”,学生在大三阶段可进入企业生产车间,参与电池模组装配、整车下线检测等实际工作,在 4S 店实习的学生则能直接参与客户车辆的故障维修、软件升级等服务,企业需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属导师,记录实习表现并反馈给学校,确保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不仅能锻炼实践能力,更能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解决以往实习中 “观摩多、操作少” 的问题,让学生毕业后无需二次培训就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
4.3 建立产教融合评价体系
建立产教融合评价体系需打破传统单一的学校评价模式,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协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从学生能力、教师水平、课程质量三个维度形成动态反馈与持续优化的闭环。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传统的理论考试成绩外,要将企业实习表现、项目完成情况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其中企业实习评价需由企业导师从岗位操作规范性、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维度进行打分,项目完成情况则可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如学生参与的电池包维修项目、智能网联功能测试项目等,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估其成果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同时引入行业技能认证,如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电池系统工程师等证书,将认证结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标准与行业需求一致。对教师评价而言,要将企业实践经历、校企合作成果纳入考核指标,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至少有 3 个月在合作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或生产项目,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开发的实践课程、编写的校本教材、指导学生完成的企业项目等成果,均需作为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励教师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五、结论
产教深度融合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通过遵循产业需求导向、实践能力本位、多元协同共建原则,针对课程体系现状问题,采取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评价体系等策略,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威 , 孙晓哲 , 吴嘉琦 . 解构产教融合育人中企业深度参与的制约因素——基于 AI 大语言模型的混合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5,(07):8-16.
[2] 颜玉玲 , 伍权 , 陈阳 , 等 . 校企深度合作视域下产教融合的实践研究——以轨道交通专业群产教融合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19):81-84.
[3] 翁兆丰 . 独立学院产教融合深度探索与人才培养实践 [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4(04):35-37.
作者简介:彭韬(1971 年7 月-),男,广东化州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汽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