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科实践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主题探究中学习方式转变的案例分析

作者

吴芳

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培育学生道德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教学是否有效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紧密相连。生活实际道德教育最真实的实践场域,连接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开展生活化主题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是建构知识意义的核心,且需要依据自身经验开展。生活情境将课堂场域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经验储备,对抽象的道德规范进行转化,以可感知的具象场景呈现,进一步驱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转变,从被动接受演变为主动投入。于小学道德与治教学实践而言,通过还原或模拟生活场景,可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实践氛围,使其自然而然融入学习过程,最终形成对道德概念的直观认知与情感共鸣。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需要对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元素展开深入挖掘,设计兼具启发性、互动性的环节引导学生在一步步体验中完成感知、思考与行动的连贯过程。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中的《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教学中,可围绕“班级问题诊疗会”创设情境。在课前,教师收集班级不良现象,如纪律涣散、物品乱放、课堂发言不积极等,将其整合后制作成微视频在课堂播放。从视频可以看到,值日时相互推诿致使教室脏乱、课间追逐打闹导致书本散落、小组讨论时部分同学沉默不语等画面,学生的生活体验迅速被唤醒。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要求站在“班级小主人”角度展开讨论,

“这些现象会给班级学习氛围、同学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假设规则由我们制定,这些问题该如何有效避免?”学生围绕议题进行热烈讨论,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如“按学号轮换值日生,同步记录完成情况,定期评选最佳值日生”“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监督物品摆放,定期检查”“采取轮流发言的小组讨论模式,为每个同学提供表达机会,参与班级建设”等建议。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学生对班规的必要性有了深入了解,更学会主动参与到规则制定中,培养责任意识。同时,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建构,亦大幅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感悟

杜威“做中学”理论强调,学习核心要素主要由经验构成,只有经过亲身实践获取的知识,才具备持久性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可为学生提供与其认知水平适配的学习平台,帮助其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体验,在持续性的“操作—探究—反思”连贯过程影响下,学生逐步深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设计实践活动时,需紧密贴合生活实际,确保学生于真实场景中学会主动调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达成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活动过程中,应聚焦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与总结,助力他们获取直接经验的同时,同步提升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中的《网络新世界》一课教学中,可组织“家庭网络使用观察”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详细的观察记录表,对于表格内容,则包括多个栏目,如上网人员、上网时间、上网内容、对生活学习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等,持续进行三天的观察,把家庭成员的上网情况记录下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父母使用网络处理工作时,不仅资料能快速获取,亦为与同事沟通提供便捷,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而弟弟沉迷网络游戏后,带来视力下降、作业拖延等不良问题,经常因为输掉游戏影响自身情绪。接着,教师将学生的观察记录收集起来,并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汇报,学生以详细数据和具体事例分析为依据,提出限制网络使用时间,如“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后,家庭成员每日共同上网不超过 1 小时”“为保障充足睡眠,睡前1 小时禁用电子设备”“设置绿色浏览模式,避免浏览不良信息”等方案。经过持续性实践,学生逐步掌握了网络使用的利弊分析方法,与此同时,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理性用网的意识,这样一来,课堂认知被转化为家庭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学习方式从“理论记忆”转变为“实践应用”,也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三、组织合作探究,促进思维碰撞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其互动观是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的反思基础上的,是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一种发展。通过群体互动,有利于完善个体认知结构、发展高阶思维。基于此,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组建异质小组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分工协作中实现观点互补,在观点辩论中深化对道德问题的多元理解,逐步形成合作意识与批判思维。实际上,选择探究主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与互动空间,这样一来,学习过程成为集体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各成员的角色与任务必须明确,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倾听,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中的《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教学时,围绕“社区环境现状调查”主题,教师组织合作探究。首先,按照“水体污染组—大气污染组—固体废弃物组”类型将学生分组,并明确每组调查任务。水体污染组负责实地拍摄社区污染现象,将污染位置、程度和主要污染物记录下来;大气污染组主要采访环卫工人、居民,了解污染问题的影响、产生时间、个人看法等信息;固体废弃物组则以查阅本地环保部门发布数据和资料的方式,获取专业信息。第一组调查社区小河时,发现雨水将岸边堆放的生活垃圾冲刷流入河中,水体遭到污染,随着时间推移散发异味,同时,河面上漂浮着大量塑料袋等杂物,部分鱼类、水生植物已无生命体征。第二组在记录中发现,早晚高峰时段小区周边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大,导致能见度下降,空气中散发轻微刺鼻气味,居民反映开窗通风时受到影响。各个小组展开信息汇总并跨组讨论,共同商讨对应的解决路径,最终形成包含“设置垃圾分类督导员,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倡导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等建议的调查报告,完成后提交给社区居委会。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对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更在分工、相互沟通中学会协作共事,思维方式也发生改变,原本以个体单项思考为主,如今演变为群体多元思辨,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学科实践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主题探究中学习方式转变是顺应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之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合作探究三种策略,可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学生在未来逐步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常亮 . 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4,38(03):111-114.

[2] 陈雅萍 .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的转变[J]. 智力 ,2022,(01):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