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舞蹈艺术对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创新启迪
郑佳音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610500
一、国际标准舞教学的传统挑战与技术革新
(一)国标舞教学的传统困境
国标舞又称体育舞蹈,以其高度的技巧性、艺术表现力与竞技性,对舞者身体素质能力提出了极致的要求。然而,追求卓越的背后,是训练损伤的高发与潜在的、不可逆的健康隐患。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口传身教的方式来教学,并利用镜面观察的方式来辅助学生纠正动作。但因人体运动的复杂性,学生常因“动作感知偏差”导致其发力和运动方式有失科学性。长此以往,由于长期动作运行不当引发的骨骼应力失衡或肌肉代偿,从而形成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韧带劳损、腰肌劳损、肩颈综合征等慢性损伤,造成不可逆转的运动生理损伤。对于深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排列、关节运动轨迹、肌肉协同与拮抗等复杂生物力学过程,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在老师下达“收核心”、“后背发力”、“内侧收紧”、“脊椎要垂直于地面”等指令时,在缺乏直观参照的情况下,易被误解或代偿,埋下损伤风险。
(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带来的机遇
全息投影、3D 投影技术以其精准的空间成像能力和沉浸式体验感为规避和预防运动生理损伤方面提供了新思路。这两项技术可将人体解剖结构(人体骨骼、肌肉组织)以动态模型形式投射至训练场地,使不可视化的隐藏于体内的“发力逻辑”转化为可视化的骨骼运动轨迹与肌肉运行动态。这种技术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口传身授,靠经验教学的局限,为构建“科学性训练体系”提供了实践性支撑。
二、新媒体技术的原理与实践教学应用手段 -- 全息投影、3D投影
(一)全息投影技术
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光场信息的技术。它捕捉并重建的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波的完整信息。能够产生一个真正的、光学意义上的三维立体影像,这个影像悬浮在空中,观看者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不同侧面。
当这项技术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在理想状态下,全息投影可以在教室空间中直接生成一个悬浮的、 360∘ °可见且超清的人体骨骼或肌肉模型。学生和教师可以围绕这个模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在动作中骨骼的运动、肌肉的收缩舒张和关节的联动,甚至可以将这个模型叠加在真实舞者身上进行动作对比,教师与学生便能精准找出其错误或不恰当的运动与发力方式,根据自身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规避或预防运动损伤。
(二)3D 投影技术
利用投影技术(通常是数字投影仪)在特定的二维表面(如屏幕、幕布、纱幕等)上投射出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的图像或视频的技术。它本身不产生真正的空间立体影像,而是利用肉眼的视觉错觉来营造3D 感。
当这项技术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时,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大型投影幕,利用裸眼 3D 投影技术,投射出清晰且具有 3D 感的人体骨骼和肌肉模型图像或动画效果。通过软件切换或旋转模型来展示多角度视图(如前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内部透试图等)。使学生也能够通过对更加科学的动作运行方式进行学习模仿,来反思自身在日常训练中的错误或不恰当之处,从而进行纠正以预防和规避运动损伤。同时,这项技术也需要学生与教师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因为相比于全息投影能够直接叠加在舞者身上进行直观对比,3D投影的技术有限,但只要运用得当,依然可以提供直观、有效的可视化教学体验。
三、新媒体技术在国标舞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在国标舞技术技法训练课堂中加入全息、3D 投影技术,学生通过投射出的虚拟模型动画 , 理解国标舞技术技法中骨骼与肌肉的运行,如拉丁舞中“收紧核心、中段发力”时腹内外斜肌的协同作用,或摩登舞中“升降技术”中跖屈肌与腘绳肌的拮抗关系。
在对骨骼与肌肉的运行原理充分了解后,将该项技术融入到实践当中,通过与虚拟模型进行对比,即时找出问题所在,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二)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在借助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后,传统的国标舞教学方式就从“口传身教式”转变为“科技辅助式”。学生能够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对老师下达的指令进行剖析并运用至自身实践中,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注重艺术表现力的表达。使学生内在与外在兼修,实现“艺术规范”与“科学发力”的统一。
四、结语
全息、3D 投影技术在国标舞教育教学中的融入,以运动生理可视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代表了新媒体舞蹈艺术为教育教学赋能的前沿方向,更是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通过技术的“可视化”,消除了外在形态与内在技术的“隔阂”,为国标舞者铺设了一条更安全、更高效、更具科学性的成长之路,推动舞蹈教育教学实现科技与艺术共生的新形态。然而,由于相比于全息投影,3D投影技术的成熟性和其运用广泛性,是本篇研究的核心技术支撑,一旦实行,能够广泛运用到舞蹈教育教学实践中,而全息投影技术作为未来更加高级形态的展望,其路途道阻且长。
参考文献:无
作者简介:郑佳音,女,2000.7.1,河南省郑州市,硕士研究生在读,舞蹈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