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双创”教育实践与创新路径研究
谭园玲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421009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双创”教育正处着改革机会和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校地协同育人”模式把高校资源与地方政府的优势整合起来,推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平台的深度融合,给“双创”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急需深入研究它的具体实施途径和创新方向。
一、“校地协同育人”背景下“双创”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发展基础
(一) 协同育人理念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拓展意义研究
协同育人理念突出多主体协作及资源调配,给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赋予了体系化又开放的理论架构。通过高校、政府机关、企业等多方协同合作,不但扩充了教育资源的触及范围,而且精确对应了区域经济转型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标准,促使教学模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转变。该理念促使教育实践以真实任务为导向,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把政策解析、行业动态跟踪、地方治理机制探究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改进学生应对复杂情况的认知水平和创新意识,提升服务地方发展、处理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推动人才培育方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创新型方向升级。
(二) 地方资源在高校“双创”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地方资源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里承担着基础支撑和情境营造的双重任务,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供应关键的平台。地方政府政策、区域产业结构、本土企业实例、资本市场环境这些要素一起塑造了“双创”教育执行的实际场所,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本地企业财务运作机制和经营难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深度交融。依靠地方资源开展共建实验室、引进企业导师制度、推进校地合作课程等多元化的实践途径,可以打通教育链和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屏障,给高校“双创”教育增添真实的问题、数据和案例,优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而且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担负起服务地方发展、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社会职责。
(三) 财务管理专业“双创”教育的现实基础与短板分析
尽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有了实践基础,但是在协同机制和系统化创建上还是有着明显的短板。当下课程体系太过于依靠传统的理论讲述,缺少同产业变革和区域政策动态的及时更新联动,理论知识同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偏离。师资队伍在培育革新思维、扶持创业项目、整合不同学科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够完全符合学生从创意构想到项目开展的全流程实践需求。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双创”教育的实践探索与路径创新
(一) 项目制下校地合作“双创”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
以“校地协同育人”为依据,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地方资源的主要途径。其实质是依托真实企业的案例形成任务情境,让学生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联合行业专家对跨周期项目展开研究,促进理论知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从机制设计角度而言,项目选题关注地方中小企业遇到的财务管理难点,比如预算编制、资金调度、税务筹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包括任务分解、团队组建、过程监督、阶段评估以及成果展示等环节,并参照行业标准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着重考察财务决策逻辑、风险识别水平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关键要素。
(二) 融合地方产业的课程与案例教学优化
要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和区域适应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展开系统化的改良和革新。课程设计要融合本地产业结构特征、企业运作方式、财务经营体系等关键要素,动态嵌入区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科技企业等的典型案例,改进课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敏感度。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财务共享服务、供应链金融、智能化会计、绿色金融等契合地方发展战略的主题板块,整合区域内典型企业的财务数据、报表分析、决策模拟等素材,创建高度匹配的教学案例资源库。教师应携手行业专家一同开发教学案例,促使案例形式由传统的理论讲述转向任务驱动型和情境融入型,塑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施行途径。
(三) 校地联合孵化平台与财务创新实验室的实践路径探索
“双创”教育深入发展之时,亟待创建并不断改善实践平台。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创建财务领域创新孵化基地及实验室,给学生塑造系统化、开放型、贴近实际情境的创新实践环境。从平台创建角度来讲,要整合校内外实验资源,接纳地方企业的真实财务数据和管理经验,创建起融合企业运营实务、模拟实训和科研功能的实验体系,帮助学生学会预算编制、税务筹划、资本结构改良以及投融资决策等关键技能。就平台运作而言,应实行“双导师制”,由校企双方共同挑选指导教师,企业给予真实项目案例并参加成果评定,高校承担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支撑任务,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推动协同育人目的达成。
(四) 多主体协同下“双创”教育评价反馈机制的重构研究
“双创”教育成果的验证要依靠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高校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之下创建包含多方主体的评价与反馈体系。在评价维度上,要冲破传统以项目数量或者竞赛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结果导向型模式,朝着关注学生发展轨迹、能力培养效果和实践产出的过程导向型评价路径转变。通过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财务工具的应用水平、跨学科协作表现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等关键要素,再联合行业专家对企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岗位匹配性的综合评判,从而做到全方位评价。而且,形成起包含过程记录、导师反馈、阶段性成果展示、企业测评和个人反思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此加强评价的客观性与精确性。
(五) 高校“校地协同”双创实践的经验与反思
一些高校凭借“校地协同育人”模式,深入整合区域资源要素,促使财务管理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更新发展,并且积累了诸多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拿某地方财经类院校来说,它同地方财政局、国资委以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一道,创建“财政与财务创新协同中心”,搭建起包含课程开发、实践实训以及成果评价在内的协同育人体系。在此情况下,学生通过参与地方预算编制、绩效评定之类的实际项目,切实增强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该高校所设立的区域经济财务分析实验室,凭借地方税务、审计、投资等多处数据资源来规划实训课程和竞赛项目,努力做到资源平台化整合、项目常态化运作、成果可视化呈现。
三、结束语
“校地协同育人”模式为财务管理专业“双创”教育搭建了制度框架和资源支撑体系,通过改良课程设计、整合实践平台并完善评价机制,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日后要重点推进机制稳定性、资源分配规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还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多方协同合作,从而持续改进“双创”教育水平,优化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王珏 ; 马小霁 . 基于 " 双创 " 理念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J]. 文渊(高中版),2024,45(01):112-123.
[2] 连军 ; 吴霞 . 基于校企共建的 " 财务管理 " 课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J]. 教师,2024,45(02):158-171.
[3] 周晴 ; 王汝杰 . 校企 " 双元 " 育人机制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J]. 教育研究,2022,44(03):4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