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背景下玉米种植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实践
高春梅
长春市九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引言
现代农业正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快速发展,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其种植技术的革新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开展玉米种植技术集成创新,将多种先进技术有机整合,形成科学高效的种植体系,并通过有效的推广实践将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成为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现代农业背景下玉米种植技术集成创新
1.1 品种选育创新
现代农业对玉米品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品种选育创新需打破单一高产目标的局限。一、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确修改玉米基因序列,实现对特定性状的定向改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则可通过筛选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快速准确地鉴定和选择优良品种。二、品种特性创新,选育出“全能型”玉米新品种,具有矮秆耐密、适区广、抗倒伏、耐高温、宜籽粒机收的品种,三、综合考虑不同生态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对玉米品质和用途的差异化需求,培育专用型玉米品种,针对鲜食市场,培育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的甜玉米和糯玉米;面向工业加工领域,培育高淀粉、高油、高蛋白的专用玉米品种,满足食品、能源、化工等不同产业的原料需求。
1.2 栽培管理技术创新
在现代农业背景下,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创新围绕高效、精准、绿色等目标、综合技术升级与模式优化,采取玉米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实现“按需给水、精准施肥”,将灌溉效率提升30% 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 20% ,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创新,即保墒又提升土壤肥力,还有新型种植模式不断涌现,宽窄行种植模式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玉米生长和光合作用;间作套种模式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出。此外,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玉米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1.3 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
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下,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强调生态友好和可持续性。改变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集成“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 物理防治”模式,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装诱虫灯减少虫害,性诱剂等进行诱捕,降低害虫密度。结合低毒农药“一喷多促”(防虫、防病、促生长)减少化学使用量 30% 。借助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构建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实现病虫害的早期发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防控。
2 现代农业背景下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实践
2.1 完善推广体系建设
完善的推广体系是玉米种植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保障。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推广格局。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充实基层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服务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发挥技术研发优势,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企业利用市场渠道和资源,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民与技术的桥梁,组织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应用实践,促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快速传播,实现各推广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2.2 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
在推广过程中,注重创新推广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平台。线上,通过农业科技网站、微信群等,发布技术资料、培训视频和专家答疑等内容,方便农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每年春季通过融媒体进行授课,线下,每年的冬春开展“科普赶大集活动”发放技术资料和培训手册,开展春、秋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班和田间指导等活动,让农民直观感受新技术的优势,并在实践中掌握操作要领。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基地,展示玉米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让农民直观感受到新技术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积极性,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2.3 推动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玉米种植技术创新与推广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科研机构和高校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开展技术研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企业参与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推广,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反馈技术应用效果和改进需求。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研发的玉米种植技术更贴合农业生产实际,提高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玉米种植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1 面临的挑战
玉米种植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技术研发层面,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导致关键技术研发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研发与生产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科研成果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不强。技术推广层面,高素质农民占比少,普通农民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基层推广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推广手段和方式相对落后,信息传递不畅,影响了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效率。
3.2 应对对策
针对上述挑战,需采取综合性应对措施。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政府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玉米种植技术研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研发与生产的对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使科研成果更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完善推广体系,优化基层推广人员队伍结构,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推广服务水平;创新推广方式,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手段,拓宽技术推广渠道,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3.3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玉米种植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玉米种植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绿色化发展成为主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种植技术、生态农业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可持续。产业化发展加速推进,玉米种植与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玉米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结束语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玉米种植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技术集成创新,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完善推广体系、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推广实践措施,促进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华锋 . 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具体运用与未来发展前景研究 [J]. 种子世界 ,2025,(07):78- 80.
[2] 张睿 . 以田间管理为剖析重点的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与实施 [J]. 种子世界 ,2025,(07):33- 35.
[3] 贺才茂 . 玉米高产栽培种植技术应用及效益提升措施的多角度探析 [J]. 种子世界 ,2025,(07):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