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读两练”破解阅读教学难题

作者

杨静

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级中学

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学生不爱读书、读不懂、答题不规范,回答问题也是不知从何说起。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答题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中的“读”与“说”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三读两练”法。“三读”即粗读、细读、品读,“两练”即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很好地破解了阅读教学难题。

一、“三读”步步深入、层层提高

(一)粗读明旨,整体感知文本。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懒于读课文。特别是长篇课文,更是怕读,即使读了也是草草敷衍了事。在阅读训练时,学生们喜欢就问题找答案,不肯将文本粗读一遍,不能明确文本要旨,答题自然稀里糊涂,文不对题。在平时阅读教学中,也很有必要将课文粗读一遍,而且要养成通读文本的良好习惯,准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确保解答问题不会偏离方向。切不可为了节省所谓的课堂时间,把读书环节当成“花架子”,走走过场。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养成“懒读”习惯,阅读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粗读一篇新课文,首先要扫清课文的文字障碍,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其次要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读懂课文的大意,比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等等;更要让学生读出兴趣。只有读出兴趣才能读出效率。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渴望,这样读起来才会更加投入。

(二)细读深究,挖掘文本内涵。

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深究。要教会学生采用圈点读书法,划出相关语句,圈点重点字词,深入理解和体会。

一是关注结构。结构就是作者的思路,往往总是别具匠心。如在细读朱自清的《春》时,呈现了五幅生动的图画,但是作者在动态的、热闹的景象之后,提供了一幅静默的雨中图,这种动静结合,消除了呆板的并列结构,使文章呈现出活泼灵动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读起来有滋有味。

二是关注细节。所谓的细节就是表面上看上去普普通通,却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境。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作者先写了自己对父亲送行时说话方式的不耐烦,“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然后紧接着就是父亲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的场景。这两组句子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三是关注字词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古文,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要细细品读文中的字,仔细推敲,仔细品读。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中,“浅浅的”而不是“深深的”,读出作者的美好愿望。“一朵流星”用“朵”字,而不用“颗”字,更是读出牛郎与织女内心的喜悦,他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三)品读提升,修养文学气质。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语文博大精深,内蕴丰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品中有读,读中有品,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语言,感受情感。

在比较中品读是最常见的方法。有比较就会有发现,有感悟,有鉴别。例如古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与“映”“照”比较,在读中感受“铺”字用得准确柔和。如在讲解《与朱元思书》时,选取一篇同题材但写作风格迥异的山水文言文,开展对比阅读。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填写对比表格,深入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

在想象中品读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反复品读中想象画面,在想象的画面中能更好地品味情感。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鱼影布在潭底,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悦。” 在想象里,我们蹲下身来,凝视潭水。只见一群鱼儿自在地游弋其中,它们仿若在空中游动,周围的水似不存在一般,清晰地看到它们身上的鳞片闪烁着微光。阳光穿透潭水,将鱼儿的影子投射在潭底,它们有时静止不动,仿若陷入了沉思;有时又突然向远处游去,灵动迅速,来来往往,嬉戏玩耍。这般鲜活的画面,让人不禁心生欢喜,仿佛自己也融入其中,成为它们的一员,与鱼儿一同享受这清幽的水环境,感受它们对闯入者的好奇与友善。

在情境中品读能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情感较难把握的地方,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融入文本中,从而更容易品味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如在李森祥的《台阶》一文中,如何品读“父亲老了”,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父亲》的歌声中,展示一些关于父亲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父亲老了,他将一辈子的心血都用来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他这样做值得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反应很积极,纷纷参与,各抒己见,而且激烈争论,将课堂引入了高潮。

二、“两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时会有这样的迷茫:语文课上了很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以及表达训练。学生会思考,会表达,他的语文素养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从问题入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从问题入手,给学生多一些发挥的空间。不要将自己的理解或者教材参考书上的知识点强加于学生,让他们去探索的过程才最重要。教学《孔乙己》时,先问:“孔乙己的绰号‘孔乙己’从何而来?” 引导学生发现其无名无姓的细节。再追问:“人们喊他绰号时带着怎样的语气?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常态?” 最后让学生对比他 “排出九文大钱”与 “摸出四文大钱” 的动作,思考:“这两个动作变化藏着他怎样的人生轨迹?” 从细节到深层,用问题链推动学生逻辑分析与共情思考。

(二)强化师生互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刚刚走上讲台时,一直有个困扰:学生不爱与我互动,不爱举手发言。经了解是他们害怕说错,但多数原因竟是不会说,不知道从何说起。从那之后,每次上课我会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无论说出什么样的答案,我都耐心地指导。对于说得好的学生,大家会送上掌声鼓励。不知不觉中,课堂气氛就踊跃起来,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发挥“例子”作用,“两练”结合,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上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尽量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两练”结合,启发学生发散性、创造性的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比如,进行仿写练习:给出一段新的山水视频或图片素材,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景手法,描写所见之景,重点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技巧,限时 10 分钟,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仿写能够让学习者接触到丰富的词汇,能够提升句子构建能力,培养语言风格。通过仿写不同风格的作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离不开“三读两练”,粗读到细读,再到品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情感,感悟文章的灵魂。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敢想敢说,为阅读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