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正面管教策略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杨玉琴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中心小学 674203
一、引言
班级管理是小学教育工作的基石,其成效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校园秩序的稳定维持,更深远地影响着每一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人格塑造和社会化进程。长期以来,许多小学教师依赖于一套以教师为中心、以惩罚和奖励为主要手段的控制型管理模式。这种方法在表面上或许能快速平息混乱,但其弊端日益凸显:它可能导致学生出于恐惧或对奖励的贪婪而表现出暂时性的顺从,而非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它无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自我控制力和责任感;甚至可能破坏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扼杀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
二、正面管教的内涵与理论核心
正面管教的精髓在于“ 和善与坚定并行” 。所谓“ 和善” ,在于表达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其行为背后的信念与感受;所谓“ 坚定” ,在于尊重情境界限和规则的必要性,尊重教师自身的权威。“ 和善” 避免了对学生的苛责与羞辱,“ 坚定” 则防止了娇纵与放任。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其理论基石建立在以下几个关键认知之上:
1. 行为以目的为导向:所有学生的行为,即便是不当行为,都旨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学生的不当行为是其“ 迷失” 方向的求索,而非其本质“ 败坏” 。管理的关键在于解读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如寻求过度关注、权力斗争、报复或自暴自弃),并予以正向引导。
2. 相互尊重与鼓励: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管理的重点从惩罚过错转向鼓励努力和进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其自信与自立。
3. 长期有效性: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未来人生所需的技能(如自律、责任感、合作、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不仅仅是立竿见影地制止当前的不良行为。它追求的是“ 赢了” 孩子(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而非“ 赢了” 孩子(通过压制让其屈服)。
4. 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贡献: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每个成员都能通过为集体做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教师的责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 我很有能力,大家需要我” 。
三、正面管教相较于传统管理的优势
动力源差异:传统管理依赖外部控制(奖励与惩罚),学生为外部评价而行动;正面管教致力于激发内部动机,学生为内在的成就感和集体责任感而行动。
师生关系定位:传统模式是“ 自上而下” 的垂直关系,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正面管教倡导“ 平等尊重” 的水平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问题解决焦点:传统模式聚焦于过去,追究“ 是谁的错” 并施以惩戒;正面管教着眼于未来,探寻“ 如何解决问题” 并共同寻找方案。
教育成果:传统模式可能产出“ 顺从者” 或“ 反抗者” ;正面管教则旨在培养出自律、有合作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 思考者” 和“ 践行者” 。
四、正面管教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奠定管理基石
任何有效的教育都发生在关系之中。在实施任何管教之前,必须先与学生建立真诚的情感联结。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绪状态,通过课间的非正式交谈、共进午餐、个性化的问候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一
个明确的信息:“ 我关心你,你对我很重要。”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时,他们才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与教师合作。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耐心的倾听,其管理效能远胜于十次严厉的斥责。
(二)转变沟通语言,从命令到启发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也是管理的主要工具。教师需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命令式、控制式语言转变为启发式、尊重式的语言。
变“ 不要跑” 为“ 在走廊里我们该怎么走?”
变“ 安静!” 为“ 我们需要多大的音量才能不影响别人?
变“ 把你的垃圾捡起来” 为“ 垃圾应该去哪里?”
这种启发式提问将思考的责任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关注行为背后的规则和原因,从而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而非机械地服从命令。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替代表扬与惩罚
鼓励是正面管教的灵魂。它与表扬有本质区别:表扬针对的是结果和人(“ 你真聪明!” “ 你是好孩子!” ),而鼓励针对的是努力的过程和行为(“ 你为这道题想了三种方法,这种坚持真棒!” “ 你的发言为小组讨论贡献了一个新角度。” )。鼓励让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策略,从而培养成长型思维。同时,当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应放弃惩罚,转而采用“ 积极的暂停” ,引导学生到“ 冷静角” 平复情绪,待其理性回归后再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教会了学生宝贵的情绪调节能力。
(四)聚焦解决方案,开展班级会议
面对班级中的共性问题和冲突,教师可以组织“ 班级会议” 。这是一个民主的议事平台,流程包括:致谢(营造积极氛围)、提出议题(如“ 课间吵闹问题” )、头脑风暴解决方案、剔除不尊重或不可行的方案、共同投票决定试行方案。整个过程,教师是 facilitator(引导者),而非 judge(法官)。学生在此过程中实践了倾听、表达、合作、尊重和创造性思维,他们对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会拥有更高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五)赋予权力与责任,创设民主班级环境
教师应敢于“ 放权” ,将班级事务的管理权下放给学生。通过设立各种“ 岗位” (图书管理员、节能小卫士、礼仪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班级服务,从中体验自身价值,建立集体归属感。班级公约的制定也应由师生共同完成,确保每一条规则都经过讨论并得到理解,明确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学习环境,而非单纯限制自由。
五、结语
小学班级管理绝非一项简单的维持秩序的技术性工作,它是一项深刻的育人活动。正面管教以其科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更高效、更尊重、更具教育性的班级管理之路。它要求教师完成从“ 监工” 到“ 导师” 的角色转变,相信每个孩子内心向上、向善的力量,并通过“ 和善与坚定” 的方式,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一生的内在品格与生命技能。
参考文献:
[1] 于 生 柱 . 小 学 班 级 管 理 中 正 面 管 教 的 实 施 [J]. 教 书 育人,2023,(29):44-46.
[2]陈燕. “ 正面管教”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23,(12):42-44.
[3]钟天骐. 正面管教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