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冒险行为的观察与引导

作者

李云霞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七幼儿园 010300

引言:由于我国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经济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被更多的人所重视。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是幼儿园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出了有效的作用,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幼儿在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且能够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1]。

一、幼儿冒险行为的类型与特征

(一)常见类型

在户外体育游戏里,幼儿的冒险行为主要呈现为身体探索、社交挑战以及环境互动这三种形式,身体探索类冒险是最为直观的,像是尝试从比较高的滑梯上往下跳、在平衡木上快速地奔跑或者故意从攀爬架上悬垂下来,这些行为大多时候随着着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试探,社交挑战体现在对游戏规则的突破方面,比如故意推挤同伴来测试对方的反应,或者在争夺器材时采取冒险的抢夺动作,这类行为一般带有十分突出的互动意图。环境互动类冒险更加隐蔽一些,幼儿可能会故意踩进水坑、去捡拾尖锐物品或者躲进隐蔽的角落,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未知环境的好奇心理。

(二)年龄差异特征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冒险行为呈现出较大的阶段性特征,3 至 4 岁的幼儿,其冒险行为大多集中于感官刺激方面,像是会反复从低矮台阶跳下,以此来感受失重的感觉,又或者会故意去触摸粗糙的树皮,他们的这些行为带有较强的即时性,往往不会去考虑行为所带来的后果。4 至 5 岁的幼儿开始出现有目标导向的冒险行为,比如会刻意挑选更陡的斜坡进行骑行,或者在追逐游戏过程中突然改变路线,这类行为一般随着着“ 我能做到”的自我验证需求。5 至 6 岁的幼儿,其冒险行为更具社会性,他们可能会组织同伴开展“ 谁敢跳得更远” 的比赛,或者模仿动画角色去完成危险动作,在这个阶段,冒险行为已然成为获取同伴认可的一种手段。

二、教师对冒险行为的观察要点

(一)观察前的准备

教师在开展观察前需明确观察目的,即并非单纯判断冒险行为的对错,而是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熟悉活动场地至关重要,包括检查器械稳固性、地面软硬度以及潜在危险区域,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幼儿的冒险行为表现。同时,教师应回顾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例如某幼儿近期运动能力突增可能更倾向尝试高风险动作,而性格内向者可能突然的冒险行为暗示心理状态变化。

(二)观察中的关键指标

实际观察时需聚焦三个维度,即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幼儿的生理心理反应以及行为的社会互动特征。例如,当幼儿出现尝试跨越较宽沟渠的行为时,要留意其是否反复丈量距离,这可作为一种认知评估。还要关注其腿部肌肉是否处于紧张状态,这是对身体准备度的考量[2]。最后,特别要关注冒险后的行为链,成功完成跳跃的幼儿是会马上寻找更高挑战,还是会退缩到安全区域休息,这类后续反应相较于单一行为,更能反映真实能力水平。

(三)记录与反思

在记录环节,教师需把握好客观描述与教育解读之间的平衡,避免简单地将行为标记为“ 危险” 或“ 不当” 。例如,当观察到“ 小明从滑梯扶手向上攀爬” 时,除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补充细节:“ 他在双手交替抓握时拇指位置尚不稳固,但身体重心控制较为平稳” 。这种记录方式有助于还原真实情境,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反思时应采取“ 行为—可能性” 的推演思路,比如“ 小琳反复尝试在湿滑的圆木上行走,可能并非忽视风险,而是在主动应用新学的侧滑步动作” 。这一过程要求教师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动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引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相关要点,尤其关注“ 活动组织” 与“ 师幼互动” 维度中对幼儿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的回应。通过双指南对照,教师能够更敏锐地识别哪些行为属于有益的风险挑战,哪些属于因能力或经验不足导致的“ 假性冒险” ,例如某些看似大胆的动作实则源于模仿偏差。这种对照不仅拓展了对幼儿发展契机的理解,也增强了干预的针对性和教育意义。

三、冒险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分级支持原则

教师应根据幼儿冒险行为的性质与发展价值采取差异化的介入方式。对于以探索学习为目的的适度冒险,如幼儿尝试新的攀爬路线但动作规范,可采用远端守护策略,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通过点头或简短肯定维持其探索信心。当出现动作变形但尚未构成危险时,如跳跃落地时膝盖僵直,适宜采用动作分解指导,通过"让我们试试弯曲膝盖的小青蛙跳"等具体提示帮助完善技能[3]。面对明显超出能力范围的冲动型冒险,则需要立即的身体干预配合语言解释,如环抱幼儿离开危险区域时说"这个高度需要像消防员叔叔那样先系安全带",既确保安全又保留再次尝试的可能性。

(二)环境调整策略

对游戏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可为幼儿给予渐进式挑战机会,借助设置可以调节高度的攀爬网以及有多难度路径选择的平衡木组合这类弹性器材,以此契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冒险需求,在固定设施周边增添缓冲性辅助材料也是值得一试的做法,比如在单杠下方铺设不同厚度的软垫,幼儿可自主选择保护等级,这种存在一定限度的风险选择有利于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在空间布局方面可采用“ 探险岛” 设计,把高风险活动集中于视野开阔的特定区域,这样方便教师进行监护,同时又能凭借物理区隔让幼儿明白某些冒险行为需要特定条件的支持。

(三)事后反馈方法

冒险行为结束之后所进行的引导一般会比即时干预有更高的教育价值,针对成功的冒险经历而言,可以采用描述式表扬来聚焦具体的能力成长,就像“ 你刚才跳下来的时候眼睛始终看着前方,这便是保持平衡的秘诀所在” ,要避免使用空洞的“ 真勇敢” 之类的评价。在处理失败案例的时候,可借助动作回放来帮助幼儿剖析原因,利用布偶演示“ 要是小熊跳的时候膝盖再弯一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把挫折转化为学习的契机[4]。团体讨论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提出“ 什么东西可帮助我们安全探险”等问题,引导幼儿自行总结安全规则,这种参与式反思相较于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言,更可建立持久的安全意识。

四、结语

未来在实践探索方面,可以去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冒险行为所呈现出的差异性表现,以及数字化工具在观察记录过程当中所有的应用潜力,以此来持续对户外体育游戏的教育效能给予优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冒险行为进行专业引导,这和当下活动的安全性有关系,而且对幼儿在面对挑战时心理韧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莉娟. 具身认知视域下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策略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5, 26 (02): 113-115.

[2]唐莎. 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特点、价值与指导策略 [J]. 教育观察, 2025, 14 (06): 81-83.

[3]李彬彬. 幼儿冒险性游戏的开展困境及对策探究 [J]. 教育观察,2021, 10 (24): 27-29.

[4]李珂,王宇佳. 幼儿冒险性游戏的开展现状及其促进策略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 (12):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