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作者

徐桂玲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80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其数字化转型加速、文旅融合趋势逐渐深化,正全方位重塑行业生态,对人才的结构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弊端渐显,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导致毕业生能力与岗位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应运而生,它能够深度整合教育与产业资源,打破两者间的壁垒,成为解决职业教育供需矛盾的关键。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协同的机制,其本质是借助制度创新与模式重构,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在旅游管理方面,它体现为职业院校与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共享、科研转化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其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能契合行业动态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人才,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产教融合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教育理念和产业逻辑的深度交融,要求职业院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1]。

(二)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

就教育层面而言,产教融合可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素材,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掌握前沿技术,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互动。产业维度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可提前锁定适配岗位的优质人才,减少招聘和培训成本;校企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社会维度上,产教融合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持。例如,职业院校与地方旅游企业合作培养特色旅游人才,可推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传承实现教育、产业、社会协同发展。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

当下,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以传统学科知识为中心,对智慧旅游、数字营销等新兴领域涉及较少。教材更新缓慢,难以反映行业技术的迭代与创新,使得学生所学和岗位需求不匹配。在数字化技能层面,毕业生大多缺乏 OTA 平台运营、VR 景区导览、大数据分析等实操能力,难以适应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即便部分院校开设了新兴课程,但因行业实践不足,教学内容空泛,难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实践教学平台功能不足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多处于初级水平,仅模拟前台接待、导游讲解等简单场景,与真实业务复杂度存在较大差距,且设备陈旧、软件落后,难以还原现代旅游企业的运营环境[2]。校企合作项目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合作深度不够,多聚焦基础岗位实习,未涉及战略规划等核心能力培养。此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合作流于形式,学生难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理念。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从教,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新兴业态认知滞后于市场需求,虽理论知识丰富,却难将行业案例融入教学,造成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院校虽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补

充师资,但因缺系统的培训与考核,他们的教学质量不一,且多经验分享、少理论指导,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评价机制单一化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评价多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实践、创新及职业素养的考核。企业参与评价程度不高,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职业能力。虽然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企业反映部分学生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软技能不足。且评价机制缺乏动态调整,难以适应行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一)课程体系重构

打造“基础模块 ;+ 专业模块 ⋅+ 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基础模块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等通用知识,专业模块聚焦旅游规划、数字营销等核心技能,拓展模块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课程。教学实践中,院校应将旅游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实现“课证融通”,使学生毕业的同时获得行业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此外,还需打破学科界限,开设“旅游+文化”“旅游+科技”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与携程合作开设“智慧旅游运营”课程,将动态定价算法等知识融入教学,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胜任 OTA 平台运营岗位,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实践平台建设

与旅游企业联合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载体。如某高职院校与某连锁酒店共建“酒店运营实训中心”,使学生可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前厅接待、餐饮服务等任务,由企业导师全程指导。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采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模式联合培养。例如,某院校与旅行社开展“定制旅游策划师”学徒制项目,学生交替在校学习与在企实践,毕业直接入职。在此基础上,还应拓展国际化实践渠道,与海外旅游企业、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师资队伍优化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前往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行业项目实施,积累实践经验[3]。如有的院校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至少6 个月到企业实践,还将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任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将行业前沿知识融入课堂。除上述措施外,还应建立校企师资互聘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例如,部分院校与知名企业达成协议,企业专家定期入校授课,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培训项目设计,形成双向流动的师资格局。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借助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平台强化、师资队伍优化及评价机制改革等策略,可有效应对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梓,孙汉杰.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措施探讨[J].山西青年,2023,(24):28-30.

[2]李偲.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思考[J].旅游与摄影,2020,(2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