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复杂地形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技术创新研究

作者

李传奇

230231198810292717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山区分布广泛,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路与铁路需穿越山地地形。山区道路桥梁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桩基作为桥梁结构的基础,在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及施工安全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坡度陡峭,空间狭小,地质条件差异显著,传统的桩基施工方法在适应性、安全性和施工效率方面面临严重挑战。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桩基施工技术不断革新,从设备改良、工艺优化到信息化技术引入,推动了山区桥梁工程施工水平的持续进步。本文将围绕山区复杂地形下道路桥梁桩基施工的难点与需求,结合工程实践,系统研究施工技术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

一、山区复杂地形桥梁桩基施工面临的挑战

山区桥梁桩基施工首先面临的便是地质条件的极度不确定性。山地区域常伴随断层、滑坡、溶洞等不良地质体,桩基入岩深度不一,造成设计与施工中的信息偏差,难以确保成桩质量。其次,场地狭小与交通不便使大型机械设备运输与调配变得困难,制约了标准施工工艺的实施。同时,由于作业面有限,高空作业频繁,施工安全形势严峻。此外,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要求在减少植被破坏、控制水土流失和噪声污染的同时完成施工,进一步增加了施工组织的复杂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等方法逐渐显现其局限性,需要在工法、设备、管理方式等方面寻求突破。

二、现有桩基施工技术在山区应用的适应性分析

当前在山区地形中较为常用的桩基施工方式包括旋挖灌注桩、潜水钻成孔灌注桩、小口径钢管桩以及嵌岩桩等。旋挖钻机因其成孔效率高、成桩质量稳定而被广泛应用,但在高陡边坡或场地限制区域,其设备稳定性及作业半径成为制约因素。潜水钻工艺适用于深基坑及岩溶地带,但操作繁琐、对水文地质敏感性高,对施工组织管理要求较高。小口径钢管桩由于轻便灵活,可用于超小作业面,但承载能力有限,适用范围受限。嵌岩桩技术虽能提升承载力,但需精确控制钻进深度与定位,对设备控制系统提出更高要求。综上,虽然现有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山区环境,但在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仍有显著提升空间。

三、山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的创新路径

为克服山区施工的多重制约,近年来工程界在多个方面推动技术创新。其一是地质探测与预测技术的引入,通过地质雷达、三维地质建模与 BIM 技术,提前识别不良地质体,优化桩位布置与成桩参数。其二是在设备方面,智能化多功能钻机的研发与使用提升了施工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了钻进、清孔、灌注等作业一体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施工安全。其三是采用模块化施工平台与可移动支架系统,以应对山地狭窄空间下的施工作业,降低设备搬运难度,提升作业机动性。此外,信息化监测系统的引入,如桩基应力传感器、倾斜监测仪等,为桩基施工过程的实时控制与质量评估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绿色施工理念的推广促使工程方采用低噪、低排放工艺,优化弃渣处理系统与雨水控制系统,确保山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山区桥梁桩基施工创新技术的工程实践案例分析

在西南某高速公路跨山谷特大桥项目中,地质结构以厚层砂页岩为主,分布多处断裂带,传统钻孔桩施工中出现孔壁坍塌、清孔困难等问题。项目团队引入双动力头旋挖钻机配合高压注浆工艺,成功提升成孔稳定性。同时,利用无人机对施工区域进行高精度航测,结合三维建模系统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在重庆某山区铁路桥梁桩基施工中,针对施工平台狭小问题,项目采用可拆卸组合式作业平台,搭配轻量级钻机与远程遥控灌注设备,大幅减少了施工人员高空作业风险,并实现了日均两根桩的高效率施工。在云南某山区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为应对岩溶频发的地质环境,采用了探孔先行与实时监控结合的成桩技术,成功避开溶洞区,实现了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上述实践表明,技术创新在解决山区桩基施工关键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提供了坚实支撑。

五、未来山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山区桥梁桩基施工正逐步向智能建造与系统集成方向演进。未来应加强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构建从勘察设计、设备调配到施工控制与质量检测的全流程数字平台,实现施工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分析,提升工程决策的科学性与响应速度。在装备方面,应继续研发高机动性、强适应性的新型施工设备,特别是针对高陡边坡与不稳定地基的专用设备,以提高复杂地形下的施工灵活性与作业安全性。在施工工艺上,集成多种成孔与灌注手段、提高施工参数的可调性与反馈性将成为关键,有助于快速适应突变地质条件,减少试错成本和工期延误。同时,人工智能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也将愈加普遍,如通过图像识别判断桩头质量、自动分析沉渣厚度、无人机巡查施工现场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控制水平。此外,绿色施工技术将在未来起到更加核心的作用,特别是在减少噪声与粉尘排放、固废回收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推动生态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

结论

山区复杂地形对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在适应性、效率、安全性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突破。本文通过对当前主流桩基施工技术的分析,指出其在山区应用中存在的短板,并通过技术创新路径与工程实践案例展示了多项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手段。研究表明,集成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将是未来山区桩基施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在施工组织精细化管理、实时数据反馈调度、地质条件动态感知与快速响应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彻底改变传统粗放型施工方式,提高整体施工的适应能力与风险预控水平。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遥感测绘等先进技术不断融合应用,施工方案的制定将更加科学,施工过程更加精准,质量控制更加高效。为实现山区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相关技术人员应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施工方法与管理模式的迭代升级,加强多学科协作与技术集成,不仅提升施工效率,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伟奇 .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的特点与技术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32(07):150.DOI:10.16402/j.cnki.issn1008-3383.2009.07.096.

[2] 张华 . 结合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特点探究其施工技术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30):215.DOI:10.19981/j.cn23-1581/g3.2013.30.200.

[3] 孙亮 .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技术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37(03):154.DOI:10.16402/j.cnki.issn1008-3383.2014.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