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实践与路径
卢菁楠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二实验学校 223900
当前译林版教材使用中存在数字化应用浅层化现象:部分教师仅用 PPT 展示课文图片,或让学生在线完成阅读理解题,未能发挥数字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学习”“协作探究”等优势。本文基于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实践,探索数字化赋能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期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一、数字化赋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价值逻辑(一)契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数字化赋能与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高度契合:在语言能力方面,数字平台提供的“有声阅读”“即时翻译”等功能,帮助学生突破“生词障碍”,聚焦语篇理解;在学习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平台记录阅读轨迹,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二)适应译林版教材的编排特点
译林版教材采用“主题—语篇—活动”的编排模式,每个单元围绕核心主题精选不同体裁的语篇(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数字化技术可延伸这种编排优势:针对“Technology”单元,链接科普网站的拓展阅读;针对“School life”单元,搭建跨国校际交流平台,让学生对比中外校园生活,使教材内容从“课内”走向“课外”。
二、译林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数字化创新实(一)基础型资源:夯实语言基础
针对译林版教材中的核心词汇、句型,开发交互式学习模块。例如,七年级下册“Food and lifestyle”单元:
制作“动态词汇卡”:扫描课本插图即可触发单词发音、例句动画(如“vegetable”一词搭配“妈妈洗菜”的短视频)。
设计“句型微练习”:通过 H5 页面呈现“Which do you prefer,...or...?”的对话场景,学生点击选项完成填空,系统即时纠错。
(二)拓展型资源:拓宽阅读视野。
围绕教材主题补充跨文化、跨学科资源。例如,八年级下册“Good manners”单元:链接BBC Learning English的 “Western etiquette”视频,对比教材中 “Chinese table manners”的描述。推荐“青少年礼仪”英文博客,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延伸阅读。
(三)情境创设: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
1.VR/AR 情境:激活感官体验。
学习译林版七年级上册“Getting to know you”单元时,利用 AR 技术扫描课本封面,触发“虚拟班级”场景:学生点击虚拟同学的形象,会听到“Hello,I'm Tom.I like playing football.”等自我介绍,需用英语回应以完成“破冰任务”,在互动中掌握问候句型。
2.生活场景情境:链接现实应用。
九年级下册“Travel”单元教学中,利用在线地图工具(如Google Maps 英文版):学生分组规划“从学校到博物馆”的旅行路线,阅读地图上的英文标识(如“Turn left at the crossing”),并用英语撰写“旅行指南”,将阅读技能转化为生活能力。
(四)互动探究:设计“协同式”阅读活动通过数字平台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阅读共同体,变“独自阅读”为“协作探究”。
1.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八年级下册“International charities”单元中,学生分组完成“Charity poster design”项目: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分工:一人搜集慈善组织的英文资料,一人设计海报版式,一人撰写宣传语。各组通过视频会议展示成果,用英语阐述“海报中的慈善理念”,其他组在线投票并提出改进建议。
2.跨校交流:拓展思维维度。
使用译林版教材的异地学校开展“云端阅读沙龙”:针对七年级下册“Summer holidays”单元,学生用英语分享自己的假期计划,对比两地的假期习俗,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lifestyles”的文本主题。
三、数字化赋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一)构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
1.资源支持:建立校本化数字资源库。
以译林版教材为纲,组建教师团队分类整理资源。
按年级:七年级侧重“生活化资源”(如英文儿歌、动画片段),九年级侧重“学术性资源”。
按主题:将“Environment”“Technology”等主题的资源打包,包含“课文音频、拓展视频、互动练习”等模块,方便教师调用。
2.技术支持:优化数字教学环境。
硬件:配备多媒体教室(含交互式白板、投影仪)、平板电脑(按“1:2”比例配置),保证学生能分组使用。
软件:选择操作简便的工具(如希沃白板、剪映),避免因技术复杂影响教学。
3.教师支持:提升数字教学能力。
开展专题培训:学习“数字资源检索技巧”“互动课件制作”“在线评价工具使用”等实用技能。
组织教研活动:定期分享数字化教学案例。如“如何用VR 教好‘Wildanimals’单元”,共同解决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建立激励机制:将数字化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核,鼓励创新实践。
(二)实施“渐进式”教学转型
1.入门阶段:从“辅助工具”起步。
初期以“数字工具替代传统操作”为主,降低教师适应难度。例如:用“PPT 动画”展示译林版课文的故事情节,替代静态插图。用“在线问卷”收集学生的阅读困惑,替代纸质提问条。
2.进阶阶段:实现“模式创新”。
当教师熟悉技术后,设计融合数字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课前:学生在线观看教师录制的“课文解析”微视频,完成基础练习;
课中: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
课后:通过在线平台提交拓展作业(如“为课文续写结尾”)。
(三)规避数字化教学的潜在风险
1.防止“技术滥用”。
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例如,简单的词汇听写无需使用 VR 设备,传统的“师生共读”仍有其价值,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式。
2.平衡“屏幕时间”。
控制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每节课的数字活动不超过 20 分钟,穿插“纸质阅读”“小组讨论”等非屏幕任务,保护视力并维持学习节奏。
3.关注“数字鸿沟”。
针对家庭缺乏设备或网络的学生,提供“离线学习包”(如下载好的音频、打印的拓展阅读材料),确保不让任何学生因技术条件落后而掉队。
四、结语
数字化赋能为译林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与形式,更重塑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单一文本”到“多元互动”,从“课内学习”到“生活应用”。这种变革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数字环境中真正爱上阅读,提升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将迎来更多可能。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本质追求不会改变,这正是数字化赋能的根本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