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杨芬
安徽省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 2395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文献分析与教学实践观察,探究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发现学生思维局限性与教学方式单一性等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思维方法优化与学习模式创新两方面策略:一方面强调多元思维培养与问题情境创设;另一方面注重合作学习模式构建与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方法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普遍,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解题答案正确与否,而忽视学生解题思路形成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直接讲解标准解法,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空间,使学生解题思路局限于固定模式,无法灵活应对变化情境中新问题。同时,教学评价体系偏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学生解题能力评判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真实能力水平,造成学生为获取高分而机械记忆解题步骤,缺乏深层次理解与思考。
问题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中许多数学问题背景陈旧,与现代学生生活经验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习惯照搬教材例题,缺乏创造性改编,使课堂内容缺乏时代感与生活气息,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习动机不足。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对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式偏向机械训练,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受限,难以应对复杂多变学习情境,形成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局面。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方法优化策略
多元思维方式培养与认知图式构建相辅相成,构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基础。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需要从具体操作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量关系表征能力。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全过程,低年级阶段尤其需要通过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数学条形图、思维导图等能够有效支持学生思考过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发散思维与逆向思考能力培养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式,让学生跳出常规思路,尝试多角度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策略如猜测验证法、类比迁移法、化繁为简法等需在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库,并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择适当策略,实现思维方法从外部指导向内部自觉转化,最终形成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三)单元教学中,思维方法优化可以通过巧妙设计购物情境实现。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应当创设文具店购物情境:小明带45元去买铅笔盒,铅笔盒标价28元,请问找回多少钱?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表征,用纸币模型直观表示45元,思考找零过程。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思路解决:有人想到先找回2元凑30元,再找回15元,共找回17元;有人想到用45减去20得25,再减去8得17元;还有人想到用数位分解思想,先算个位5减8不够,需从十位借1,变成15减8等于7,十位变成3,再用3减2等于1,合起来是17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这些方法优缺点,体会数位分解思想普适性,并设计梯度递进练习,如变换数值大小、调整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思维模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同解法,学生能够建立多元思维方式,培养数学思维灵活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创新策略
交互式学习生态构建成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关键支撑,学习环境应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基于支架式学习理念,教学过程需建立由浅入深梯度递进体系,适时添加或撤除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问题链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问题呈现方式,通过问题序列设计激发学生思维连贯性,使相关问题环环相扣,形成思维阶梯。学习过程应强调元认知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解题策略选择与应用过程,形成自我调控与评价能力。同时,跨学科整合视角有助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将数学问题置于更广阔背景中思考,建立知识间联系。而数字化工具支持与实物操作相结合能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可视化呈现抽象概念,降低认知负荷,使学生精力聚焦于思维策略探索而非机械计算,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学生间思维互补与碰撞,形成集体智慧涌现效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协作中找到适合自身认知特点学习路径。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中,创新学习模式可以通过设计校园义卖主题活动展开。先引入情境:四年级准备举办义卖活动,筹集善款帮助贫困儿童,收集文具若干,需要合理分配到各个摊位。学生任务是帮助解决文具分配问题,如“72支铅笔平均分给24个同学,每人得几支?168本练习本分给12个小组,每组得几本?”设计螺旋式问题链,由简入难,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采用自主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反思提升四阶段教学结构: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用已掌握除法知识解决;随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想法,相互质疑与补充;然后全班展示不同解法,如有人通过试商法解决,有人通过估算商再调整方法解决;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优劣,归纳两位数除法算理与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与突破点。通过多元评价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设计评价表肯定学生在计算正确性、思路清晰性、方法多样性等方面表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积极问题解决态度与能力,真正体会数学思维魅力与实用价值。
结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应立足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思维方法优化与学习模式创新双管齐下,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思维方法优化应注重多元思维培养与生活情境创设,打破传统单一解题模式,增强学习意义感;学习模式创新则应强调合作学习环境构建与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此类教学策略实施有助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思维品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煜捷.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探究[J]. 2024(1):642-644.
[2] 杜凌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11):98-100.
[3] 于凤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与策略[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