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探索
莫燕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引言:“双减”政策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新时期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需积极引入先进教学模式,在减轻学生负担基础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能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探究,还能够得到合作探究能力的锻炼,能够从多维度出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优化小组构建机制,落实科学分工任务
“双减”政策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应注重优化小组构建机制,并帮助学生科学进行任务分工 [1]。因此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语文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平均划分呈若干小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每组学生进行科学的任务划分,并为小组成员指定任务内容,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合作,顺利完成语文知识探究任务,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落花生》一课教学中,依据本课内容,教师可在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基础与表达能力基础上合理分组,将全班划分为能力互补的小组,组内可设立“朗读者”“理解者”“发言人”多个角色,明确每位学生在合作任务中的职责分工。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可引导“朗读者”带领小组准确朗读课文,夯实基础字词;“理解者”组织小组成员梳理课文情节,从“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三大环节进行整理。教师在组织学生比较花生与其他果实的特点中,由“发言人”展示小组的思辨成果,从而不断提升小组合作表达与思维整合能力。
二、强化合作指导路径,引导小组学习开展
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模式中,不仅应注重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还应在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意识到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的重要性,并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导向,促使学生可以在合作和分享中进行思维碰撞,并在共同努力完成探究任务中获得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际进行语文知识探究过程中,可以明确小组合作任务主线,并能够逐渐得到认知能力的提升[2]。
例如,在《观潮》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按照课文“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梳理文意、理解关键词句,并落实有效的合作指导路径。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主线,将“理解词语”“分析顺序”“感受情境”作为三个分层子任务分配至各组,为组内成员分配任务,教师需有意识介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词句展开语言体验与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深化理解。同时,教师可引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和反馈,在共读共议激发思维碰撞,提升语文思辨能力,并引导各组围绕“为什么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展开交流,形成语言表达与知识建构的闭环,从而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语文学科素养。
三、依托课文引入任务,提升合作学习实效
为顺应“双减”政策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紧密围绕课文内容完成任务探究,因此教师应积极结合教学目标,引入合理探究任务,将学生带入到语言实践以及深化理解的合作活动中,从而从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与思维拓展等多个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深入进行问题自主思考,从而生成集体智慧,为全面提升语文合作学习实效性。
例如,在《桂花雨》一课教学中,给予课文内容,教师可围绕“童年回忆”“摇花之乐”与“思乡情感”三大核心要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深入文本,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分层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设问、在探究中感悟:一组聚焦“摇花乐”的语言描写,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动作、比喻传递童年快乐;一组深入挖掘“桂花香”与“情感记忆”的关系,理解“浸”字的语言魅力;另一组则围绕“故乡情”构建思维图谱,呈现母女情感的传承与深化。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可注重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个性化表达,在“读—思—议—写”循环中实现对文本的立体理解,强化学生探究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新时期“双减”政策不断深入落实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积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组内学习中科学分工,并积极规范学生合作行为的基础上,将学生全身心带入到语文知识的合作探究氛围当中,为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雪娟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策略 [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12):36-38.
[2] 张学兰 . 双减政策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J]. 科普童话 ,2023(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