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融入日本文学课程的策略探究

作者

白月

三峡大学 湖北宜昌 443000

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日本文学课程的策略,提出了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对话、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两种方式,并以中岛敦的《弟子》、《李陵》、《山月记》为例进行了展示。希望这一研究可为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①指引下,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②。在这一背景下,外语专业教育面临着如何将价值观引导与语言文化教学有机融合的特殊挑战。与理工科课程相比,外语教学因其涉及外国语言文化的特殊性,在思政教育方面既有独特优势,也存在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潜在风险。

日本文学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上侧重于文学史知识传授、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然而,从课程思政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门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和价值观教育契机。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日本文学教学完全可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三维目标统一。这不仅符合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能提升文学课程本身的教育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融入日本文学课程的策略探究

中岛敦有很多取材于中国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并非简单复述中国故事,而是增加了作者的思考与重新解读,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价值。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化的亲缘性降低了学生的文化隔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自然切入点。

笔者将以中岛敦的《弟子》③、《李陵》③、《山月记》③为例,探讨将课程思政融入日本文学课程的策略。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以期在尊重文学本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小说在人文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无论采用哪种路径,教师都应当尊重文学作品的审美完整性,避免简单化的政治解读,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真诚的文学体验和独立思考来接受价值观熏陶。

1、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对话

将作品置于历史与当代的双重视域下考察,能更清晰地把握其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中岛敦对古典题材的再创作,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文学重构,更在古今对话中形成了对人性、价值与生存困境的持续叩问。当我们将《弟子》中子路的忠诚、《李陵》中的身份撕裂、《山月记》里的异化焦虑分别放回各自的历史语境,并投射于当代社会的现实土壤时,这些作品便不再仅仅是异域文学的经典,而成为映照当下青年精神境遇的一面棱镜。

(1)《弟子》

《弟子》这部作品通过子路与孔子的师徒关系,探讨了忠诚、信念与自我实现的永恒命题。从历史语境看,战国时代的动荡与价值崩塌构成了子路精神困境的背景。子路对孔子的追随,既是对理想主义的坚守,也折射出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抉择。这种历史镜像恰可与当代青年面临的价值观多元冲击形成对话——当物质主义消解传统价值时,《弟子》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担当精神,为现代人提供了对抗虚无的精神资源。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子路“殉道”式的选择与当代“躺平”“功利主义”现象,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立文化主体性。同时,作品对师徒关系的刻画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与当下素质教育提倡的个性化培养形成跨时空呼应,而子路从莽夫到儒者的转变过程,则启示当代教育应重视人格塑造胜过知识灌输。这种将文本置于中日共享的儒学文化圈中解读的方式,既能避免生硬的价值灌输,又能通过文学审美实现文化自信的隐性培育,使古典文本成为映照当代青年精神成长的活态教材。

(2)《李陵》

通过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的对话展开《李陵》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认同、忠诚与生存困境等深刻命题。这部作品以汉代将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刻画了他在异族与故国之间的精神煎熬,同时穿插了司马迁和苏武的对比叙事,形成多重价值立场的碰撞。

从历史语境来看,李陵的悲剧源于汉武帝时期的严苛军法与华夷观念,他的“叛降”行为在儒家忠君思想框架下被视为大逆不道,但中岛敦以现代人文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赋予其复杂的人性维度——李陵的挣扎不仅是个体在绝境中的生存抉择,更揭示了传统道德观对个体生命的压抑。这种历史反思恰可与当代社会中的国家认同、移民文化等议题形成对话,尤其在全球化时代,跨国流动成为常态,个体如何在文化冲突中保持身份认同成为重要命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当李陵在匈奴娶妻生子却仍心系汉朝时,他的文化归属感究竟何在?这种困境与当今海外学者、跨国工作者的身份焦虑有何异同?同时,作品中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遭宫刑的情节,凸显了知识分子在权力与真理之间的两难处境,这对当代青年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这种历史与当下的互文解读,既能避免对历史人物的简单道德评判,又能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其在认识日本文学对中国题材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深化对中日文化比较的理性思考,最终达成文化自觉与价值反思的思政教育目标。

(3)《山月记》

在中岛敦的《山月记》中,课程思政可以从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的辩证关系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自我异化与现代人的存在焦虑等深层命题。这部改编自唐代传奇《人虎传》④的作品,通过李徵化虎的寓言式叙事,展现了怀才不遇之人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异化过程。

从历史语境看,唐代科举制度下文人“学而优则仕”的单一价值取向构成了李徵悲剧的社会根源,他对诗名的执着与自卑的撕扯,折射出传统士人在功名追求与自我认同之间的深刻矛盾。这种精神困境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新的形态——当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与绩效主义催生出“内卷”“躺平”等文化现象时,《山月记》中“羞耻心与傲慢心相争”的心理描写,恰恰成为剖析当代青年焦虑的一面镜子。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李徵“害怕暴露才华不足而拒绝磨砺”的逃避心理与当下“社恐”“自我设限”等现象,探讨如何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李徵丧失人性的寓言警示着当代人保持精神自觉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跨越时空的解读,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日本近代文学对中国古典题材的创造性转化,更能促使他们思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如何避免成为被执念吞噬的“虎”,而保持理性与诗性的平衡?这种将文学分析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古典文本成为培养文化批判力和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最终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统一。

2、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通过对中岛敦文学中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的对话性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普世关怀。然而,要真正把握这些文本的深层意义,还需将其置于跨文化的阐释框架中加以审视。

中岛敦作为日本作家对中国古典题材的创造性重构,本质上构成了一种文化转译行为。当《弟子》中的儒家伦理、《李陵》中的华夷之辨、《山月记》中的文人困境被置于中日文化比较的视域下时,这些文本便成为观察东亚文化流动与主体性建构的典型样本。这种跨文化解读不仅能够揭示日本近代文学对中国传统的接受与变异,更能通过文化差异的比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

(1)《弟子》

在中岛敦《弟子》的教学中,运用“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进行课程思政,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

首先,通过比较中岛敦笔下的子路形象与中国《论语》原典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日本近代作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接受与重构——当子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武士道式忠诚与孔子“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的理性教诲形成对照时,实际上折射出中日文化对“勇”这一概念的不同诠释。

其次,在跨文化语境中设置批判性质询:为何中岛敦选择将子路而非颜回作为叙事中心?这种选择背后隐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比中日文学对“弟子”形象的不同塑造,启发学生认识文化过滤现象,理解文学改编中的主体意识。

最后,将文本置于当代教育语境,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师徒关系的现代意义——当子路对孔子的服从遭遇现代教育的平等对话理念时,我们应当如何批判继承传统师生伦理?

通过“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一方式来启发学生对《弟子》的理解,不仅能破除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刻板认知,更能培养其文化鉴别能力。这有利于学生认识日本文学对中国题材的创造性转化,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与批判意识的双重自觉,最终实现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李陵》

在中岛敦《李陵》的教学中,运用“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进行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层面构建教学框架。

首先,通过比较《史记·李将军列传》与中岛敦文学重构的叙事差异,引导学生关注日本作家对“忠诚”概念的独特诠释——当中国史书强调“臣节”时,中岛敦却将李陵的悲剧置于人性困境与身份认同的维度,这种叙事转向实际上体现了日本近代文学对传统华夷观念的消解与重构。

其次,可设置多文化参照系,将李陵的处境与日本战俘文学、西方存在主义文学中的相似主题进行平行比较,通过分析不同文化对“叛国者”形象的塑造差异,培养学生突破单一价值判断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结合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李陵在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挣扎被置于当代移民、留学生等群体的文化适应困境中审视时,我们应当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文化认同观?

通过“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一方式来启发学生对《李陵》的理解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日本近代文学对中国历史题材的创造性转化,更能通过价值立场的多元对照,培养其文化相对主义视角,在认识历史叙事的建构性本质中,形成开放而理性的文化价值观。

(3)《山月记》

在中岛敦《山月记》的教学中,运用“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维度构建教学路径。

首先,通过比较《山月记》与唐代传奇《人虎传》的叙事差异,引导学生关注中岛敦对“异化”主题的现代诠释——将李徵的虎化转化为存在主义式的精神困境,这种改编差异折射出中日文学对人性本质的不同哲学思考。

其次,引入卡夫卡《变形记》等西方异化文学进行跨文化参照,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传统下“人变兽”主题的象征意义差异,培养学生突破单一文化框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结合当代青年普遍面临的“社恐”与自我认同危机,引导学生思考:当李徵因“怯懦的自尊心与妄自尊大的羞耻心”而异化的心理机制,被置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下审视时,我们应当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

这种多层次的跨文化解读不仅能够揭示日本近代文学对古典题材的创造性转化,更能通过东西方异化书写的比较,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自觉意识,在认识人类共通精神困境的同时,培养应对现代性危机的理性思考能力,实现文学教育的价值引领目标。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中岛敦《弟子》、《李陵》、《山月记》的文本分析与教学实践探索,本文尝试构建了课程思政融入日本文学课堂的策略——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对话、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些策略不仅揭示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思政教育的有机联系,更通过中岛敦笔下对中国历史人物的重述与哲学追问,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人性、文化认同与价值抉择的契机。

日本文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绝非生硬的价值灌输,而是依托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在跨文化语境中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人文关怀。中岛敦的作品恰因其对“他者”与“自我”的深刻凝视,成为连接中日文化、贯通古今思想的理想媒介。未来教学中,教师可进一步结合不同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特点,动态调整策略组合,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文学解读的血脉,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最终,这种融合将助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贯彻十八大精神笔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https://www.12371.cn/2013/02/09/ARTI1360350609865987.shtml

[3] 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6/t20200604_462550.html

[5] 中岛敦 . 山月记 [M]. 杨晓钟译 . 西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

[6] 王志松, 林涛编 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