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张小霞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营口 115000
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层面的当下,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技术不断进步,传统政治素养培养模式局限性渐显,存在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传统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多元化和高质量的需求。构建科学高效的政治素养培养体系并借助大数据技术,成为提升高校学生政治素养、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本文深入探讨大数据视角下构建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培养体系的策略并分析实践价值,为高校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1 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培养现状
1.1 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培养严重受教育模式单一化问题制约,部分高校仍将传统课堂讲授作为政治素养培育的关键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单向知识传递,教师授课时常机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等条文,过于看重理论体系的完整与系统而不重视知识转化与应用。并且课程内容设计跟不上时代、不贴近实际,与学生生活、思想动态衔接不佳,政治理论抽象,和学生关注的就业创业、社交娱乐、网络文化等现实问题反差较大,导致学生很难感觉到政治理论与自身发展的关联。而且教学手段局限于板书、PPT 演示等常规形式,多媒体技术、互动式教学、情境模拟等创新方法未能得到有效运用,无法打破课堂沉闷氛围,学生政治学习很被动,课堂参与度低、互动性差,政治理论学习只是记忆知识,难以从理论认知发展到情感认同、行为践行,政治学习逐渐变成完成学分要求的任务,未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灵魂,育人目标中的政治素养培育也难以达成。
1.2 缺乏精准化培养
高等教育机构培育学生政治素养时,有个显著问题即规模化教育和个体化需求的矛盾越发突出,高校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仍在用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这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体现得很明显,同质化策略很普遍,如统一的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使得政治理论课程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认知节奏和学习需求,政治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需要补充巩固知识而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更希望能力进一步拓展提升。但这种“一刀切”的培养模式下不管哪种需求都很难得到足够重视和满足,这种粗放教育方式既让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又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政治素养培育难以深入学生思想深处,不能真正实现政治认同培育和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严重限制了政治素养培养的实效性针对性。
1.3 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范式紧紧束缚着当前高校学生政治素养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新时代育人需求。在评价指标方面,衡量学生政治素养仍以考试成绩、课堂出勤率、发言积极性等量化指标为核心依据,这种看重知识记忆与表面参与度的评价导向把复杂多维的政治素养简化成可量化的分数和数据,像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对主流价值观的内化程度这些政治情感的培育成效以及能否把政治理论转化为日常实践中的价值判断与行动准则这种政治行为的持续性与稳定性等更为本质的素养维度,因难以标准化测量而被长期忽视。评价方式受人力和技术条件限制,主观评判色彩很浓,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容易被个人偏好、观察视角等因素干扰且考核过程缺乏科学的信效度检验,闭卷考试题型固定,大多为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复述能力,难以检测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深度、分析能力和价值应用水平。
2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构建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测体系
大数据技术深度赋能教育革新的当下,构建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测体系十分重要,这是提升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培养精准度的关键,高校面对这一需求迫切要搭建专业化、智能化且具有强大数据整合与处理能力、能打破不同数据来源壁垒、高效汇聚和协同分析线上线下多维度数据的学生政治素养大数据采集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能更准确监测和评估学生政治素养发展情况,从而给教育工作者有力数据支持,使其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在线上数据采集这一层面,学生的在线学习平台、社交网络账号、教育管理系统等多个数据源需与平台对接,思政课程学习方面,学生的课程考勤、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结构化数据会被采集且学生在课程讨论区的发言内容、提问频次、互动参与度等非结构化数据也被深入追踪[1]。通过这些来分析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深度,网络社交平台言论数据采集时,在遵循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采集学生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发布的政治相关的言论、评论、转发等内容以挖掘学生在公共领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线下数据采集重点放在学生的校园政治实践和活动参与上。校园一卡通系统会记录学生参与政治讲座、主题班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校园政治文化活动的频次和时长,再结合学生干部反馈、班级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政治行为表现,像是否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主动传播正能量等,全方位获取学生的实践行动数据。
2.2 打造个性化政治素养培育模式
当前时代,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生态给教育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其中打造个性化政治素养培育模式是解决传统教育“千人一面”困境的关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学生政治素养数字画像高校就能精准识别学生群体在政治认知水平、兴趣偏好、发展需求方面的差异并得到有力数据支持。基于差异高校构建分层分类的精细化培育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特定需求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这种模式实施起来既能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也对提升整个社会政治文明水平很重要[2]。
分层培养时,政治认知基础差的学生群体,系统会自动筛选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类的基础理论资源,智能推送系统把图文解读、动画微课、经典案例分析这些轻量化学习内容定向推送到学生终端设备并匹配线上线下结合的辅导课程,思政教师会被组织起来开展小班化专题辅导、学习小组互助研讨等活动以夯实学生政治理论基础。政治认知水平高、有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生,重点挖掘其潜在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高端社会实践机会如参与政府部门调研、红色基地实践教学、国际政治论坛研讨等并鼓励其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课题研究,使其在深度实践和学术探索里深化政治认知、提升政治素养。分类培养方面,按照大数据捕捉到的学生兴趣偏好差异搞精准化教育,关注国际政治动态的学生会被推送全球治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等专题课程和前沿学术资源,热衷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学生则被推荐乡村振兴案例库、社区治理实践指南等学习材料且被组织去参与基层党建、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
2.3 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
当前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深化推进,高校学生政治素养评价是个难题,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机制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而传统评价体系靠终结性考试和主观考核方式,满足不了新时代政治素养培育复杂多样的需求,急需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能多维度采集数据、多视角评估过程、动态智能分析,重塑政治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 [3]。
单一量化指标的局限被该评价体系打破,评价维度朝着全过程、多场景延伸,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全面采集学生日常政治学习全周期数据,其中包含思政课程学习里的课堂互动频次、作业完成质量、在线学习时长等结构化数据,也涵盖小组研讨、主题辩论中的观点表达、逻辑思辨等非结构化行为数据,监测网络场域下学生在社交平台、学习论坛的政治话题参与度、言论传播力及价值观导向,记录实践领域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红色研学等活动的表现。借助活动日志、成果报告、同伴评价等多元证据构建一个覆盖认知、情感、行为全链条的过程性评价矩阵,而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因增值性评价的引入进一步凸显,利用大数据技术纵向追踪学生政治素养发展轨迹,建立个体成长的动态数据模型,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政治素养水平,更聚焦其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幅度与发展潜力。
结语
当前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高校急需创新构建学生政治素养培养体系,因为当下培养存在教育模式单一、缺乏精准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而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动态监测、个性化培育与多元综合评价体系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路径,数据驱动可精准育人且多元评价能优化培养策略,这有效提升了政治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实践探索深入,相信这一培养体系会持续完善,为培养政治信仰坚定、家国情怀深厚的时代新人增添新动力并为他们成为社会栋梁提供强大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守恩 , 袁媛 .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4, 23 (17): 277-279.
[2] 张利平. 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略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 (45): 102.
[3] 张尊浩 . 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 (37):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