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议

作者

黄云烙 曾玉洁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永川 402160

引言

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下,单一主体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合作,既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又能强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明确各自职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组成高效互补的教育共同体。本研究通过对协同育人作用机理及路径进行剖析,并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以期对教育改革起到理论支持及实践参考作用。

一、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座与价值取向

(一)协同理念的教育逻辑演化与当代表达

协同育人理念历经由单一主体承担教育责任向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目标变迁,并逐渐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教育模式。这种转变体现出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社会结构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协同育人内涵日益丰富和细化。由单一学校主体教育转向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理念教育逻辑历经由上而下结构设计和由下而上实践反馈相互作用。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加强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它不限于家庭和学校,而是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组成,目的是达到全方位,多层次育人。

(二)多元主体在育人中的功能定位与边界重塑

多元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对他们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重塑,是建立协同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作用既不是对等的也不是静止的,它是伴随着社会变迁与教育需求不断进行调适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已不是育人的惟一场所,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家庭担负着价值观传递和心理支持等基本职能,学校主要负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社会通过提供外部资源和实践机会来对教育深度和广度进行互补[1]。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边界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各主体之间的职责以及合作关系都要准确地划分和权衡,以保证各参与主体在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构建与角色间的张力调和

协同育人体系下,价值目标一致是保障主体合作畅通的根本。各方面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既需要价值观念和教育方向的一致也需行为的和谐。角色之间的紧张源于主体责任差异和教育资源的失衡配置。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通常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家庭更多地关注个体情感发展和人文价值传递,社会更倾向于通过真实环境来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这种多方责任与目标交织的关系,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有效斡旋与协调,以免各方面过分偏向某一目标,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协同机制中存在的结构性瓶颈与运行障碍

(一)制度碎片化与信息壁垒制约协同效能释放

在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协同育人机制下,体制碎片化问题成为突出结构性瓶颈。在多层次、多元化教育体系中,政策文件通常是分散而不统一的,这就造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协同的连贯性不强。教育政策与家庭教育指导方针相互分离,导致各主体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乃至执行中存在着信息壁垒现象。这一障碍既制约协同育人目标有效转移,又妨碍资源合理流动。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机制不健全,使教育合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协同育人功效大大降低,没有形成合力。

(二)角色期待错位与参与能力失衡造成协同失焦

教育主体间角色期待错位是协同育人得以顺利推进的另一大阻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协同育人的预期往往会产生分歧,造成协同育人中各参与主体定位模糊和职责划分不明。特别是家长与学校对教育目标共识不足,使教育资源分配与协同行动不时发生错位。家长们对学校寄予过多的希望集中在学业成绩上,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2]。社会参与教育更多地停留于外在支持的水平上,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则缺少深度干预。教育主体角色分工不均和能力投入不平衡使各参与主体不能有效整合并共同塑造教育合力,造成协同效能弱化和教育目标达成与期望背离。

(三)沟通机制弱化与反馈链条断裂引发协同惰性

沟通机制缺失、反馈链条断裂是协同育人成效的深层影响因素。当前教育体系内各种沟通渠道大多停留在信息传递的初步阶段或者单向阶段,常常很难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与反馈。这种沟通机制薄弱使家长和学校不能实时分享教育动态和育人策略,导致教育措施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反馈链条被打断,不仅使教育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而且造成家长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协同育人过程中反馈环节不能畅通时,所构成的信息闭环就会缺乏响应机制,诱发教育实践惰性甚至激化教育参与主体间的鸿沟,进而影响育人效能的全面发挥。

三、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的路径设计与运行支撑

(-) 构建权责清晰、功能互补的合作框架体系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之间的协同育人框架体系,首先应明确各方的权责,避免职责重叠或界限模糊。学校需担负起教育实施的主体责任而家庭则承担着基础教育和情感支持的责任,社会应为教育过程提供多样化的资源与平台。须明确各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任务划分,建立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关系。功能互补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学校的教育功能与家庭的情感关怀、社会的资源支持三者之间需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推动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健全常态化互动与协商机制实现信息共融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信息共融的常态化互动协商机制非常关键。信息流动顺畅是协同育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要经常性地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以保证各方面都能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建立该机制需要信息传递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汇报和告知,而是需要以多样化互动形式进行,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和社区座谈会等、线上平台等保证各参与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步调一致的进行交流 [3]。

(三)强化支持性政策与资源配置保障协同可持续

协同育人体系是否可持续取决于政策是否大力支持和资源是否高效配置。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作既要观念的一致,又要有政策层面的保证。政府应当出台协同育人有关政策支持文件以明确合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具体职责及权益,并为其提供所需资源保障。同时资源配置要建立在多维度的基础之上,学校可以借助国家及地方财政支持,家庭可以借助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力量,而社会可以为教育内容及实践活动提供支持。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协同育人体系能否落实。

结论

建设协同育人体系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途径。各方面协作框架清晰和功能互补保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互动。通过构建常态化信息共融机制有效化解信息孤岛,促进协同育人进一步发展。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等保障也为协同育人注入持续动力。各项举措的实施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既提升教育质量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教育体系优化。

参考文献

[1] 华雅洁 . 大情怀育人体系下”儿童本位”家访模式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3(9):108-108.

[2] 肖婷 . 学校如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 [J]. 湖南教育 (A 版 ),2023(5).

[3] 周小均 , 胡忠于 .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J]. 今日教育 , 2024(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