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中国古典名著
李银华
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中心小学 130400
一、小学语文中国古典名著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中国古典名著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景阳冈》《草船借箭》等选篇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武松的侠义精神、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能让五年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精神内核,建立文化认同。在语言素养培养上,古典名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梢棒”“军令状”等特色词汇,以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经典表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有助于提升词汇积累与表达的精准性,为高年级语文学习筑牢基础。从思维发展层面而言,名著中曲折的情节与立体的人物形象,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分析武松打虎时的心理变化、诸葛亮借箭的计谋布局,可培养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解读经典中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中国古典名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传统讲授式教学在古典名著教学中占据主导。以《景阳冈》为例,教师往往逐句串讲,详细剖析每个字词含义,从 “晌午” 的时间概念到 “筛酒” 的动作解读,学生机械记录,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在分析武松打虎情节时,也是教师单方面讲解武松的勇猛表现,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好奇心,未能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空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无法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与热情,难以真正领略名著的魅力 Π0[1] 。
(二)对学生兴趣关注不足
古典名著时代久远,语言风格与现代迥异,这本身就给五年级学生带来理解障碍。教学中,教师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点,便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对名著的疏离感。在《草船借箭》教学里,若只是围绕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常规分析,而不结合学生对智谋、冒险等方面的兴趣偏好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没有引入类似 “假如你是诸葛亮,会如何策划借箭” 的趣味讨论,学生很难对复杂的借箭过程和人物间的权谋较量产生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将古典名著学习视为沉重负担,失去深入探索名著的动力,不利于古典名著教学目标的达成 。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古典名著教学方法探究
(一)借助多元情境还原,化解古典词句理解难题
古典名著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时代印记,其中大量的生僻词汇、特殊表达方式以及与古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用语,构成了五年级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障碍。这些词句脱离了现代学生的生活经验,仅靠字面解释难以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高度契合的多元情境,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可聆听的声音或可参与的体验,能够搭建起古今语言沟通的桥梁[2]。
以《景阳冈》教学为例,文中 “筛酒”“梢棒”“店家” 等词语对现代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在教学 “筛酒” 时,教师可先播放《水浒传》中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店小二 “筛酒” 时用酒筛过滤酒液、再倒入碗中的动作细节,随后让学生分组用漏斗和水杯模拟 “筛酒” 过程,在动手操作中理解 “筛” 在此处兼具过滤和斟倒的含义。对于 “梢棒”,教师可展示木质梢棒的实物模型,讲解其多用坚硬木材制成、长约五尺、一端有棱的特点,以及古代行人用于防身的用途,再结合武松 “把梢棒倚在一边”“提起梢棒,拖在地下” 等动作描写,让学生模仿持棒姿态,想象与老虎搏斗时 “轮起梢棒”“劈将下来” 的力度,通过视觉观察、实物感知和动作模仿的多元情境结合,使学生精准把握这一古代兵器的特性。而对于 “店家”,则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 “店家”和 “客人”,在模拟对话中理解 “店家” 即古代酒店主人的含义。
(二)立足情节细节剖析,深化古典人物形象认知
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并非扁平化的标签,而是蕴含着复杂的性格层次与精神内核,这些特质往往隐藏在具体的情节细节之中。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直接理解抽象的人物评价较为困难,而情节细节是连接文本与学生认知的重要桥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关键决策等细节,通过逐句品读、对比分析、联想拓展等方式,能帮助学生逐步剥开人物形象的表层外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性格特质与精神内涵。
在《草船借箭》教学中,为让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 “神机妙算” 的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多个情节细节展开探究。在分析诸葛亮选择 “大雾漫天” 时借箭的细节时,可让学生结合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的描写,思考他为何能精准预判三天后有大雾,进而联系其平日对天文气象的观察积累,体会其 “知天文” 的智慧。探讨他对鲁肃说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的话语时,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分析诸葛亮为何特意叮嘱鲁肃保密,让学生明白他早已看透周瑜的妒忌之心和鲁肃的忠厚守信,展现其 “晓人心” 的洞察。观察他调度船只 “一字摆开”“擂鼓呐喊” 的安排时,可结合 “曹军水寨”的地理位置图,让学生讨论这样部署的妙处 —— 既能扩大受箭面积,又能制造进攻假象迷惑曹军,感受其 “善谋略” 的周全。通过对这些细节的逐层剖析与互动讨论,学生能清晰梳理出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展现的多重智慧,从而立体把握 “神机妙算” 的丰富内涵,深化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意义重大,需正视当前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教学中可借助多元情境化解词句理解难题,通过情节细节剖析深化人物认知。未来教学应进一步创新互动形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加强家校协同,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唯有兼顾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才能让古典名著在小学课堂中焕发持久活力,真正实现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亚光 .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若干问题探讨 ( 下 )[J]. 青年文学家 ,2024,(12):174-192.
[2] 陈晓娟 , 张素芹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推进中国古典名著课外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究 [J]. 小学教学 ( 语文版 ),2024,(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