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辽土红魂—

作者

邓佳亮 薛梓涵 隋凯文 王义琦 郝雪婷 巩姝姗(指导教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辽宁,一片被红色文化包围的土地。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一声枪响到抗美援朝的雄壮出征,从共和国工业摇篮的钢铁轰鸣到雷锋精神的传承发展,历经岁月的洗礼为我们留下了,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而这些便是“红色六地”,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滋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但在数字化与全球化浪潮下,红色文化的传播正面临严峻挑战:比如说传播方式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资源分散导致品牌效应薄弱,文旅融合缺乏创新抓手。如何让红色记忆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传承”,成为急需破解的课题,“辽土红魂——辽宁红色六地研学品牌与 IP 创行”项目应运而生。我们以“设计赋能”为核心理念,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基因、打造沉浸式研学旅行等方式,推动辽宁红色资源实现转型,将革命精神提炼为可感知的虚拟形象与视觉语言、将红色记忆提炼为可供触摸的打卡场景、以这些方法让红色六地文化更具鲜活性。

一、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项目背景

辽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辽宁人民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的重视和支持,辽宁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这些红色资源,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传承——辽宁红色六地研学品牌与IP 创行项目,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辽宁省的红色资源,打造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红色研学品牌和相关产品,进一步推动辽宁省红色旅游的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提升辽宁省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红色研学品牌和 IP 产品,可以将红色六地文化进行更系统的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增强人们对辽宁红色文化,红色六地文化的认识,吸引更多资源助力辽宁红色文化的发展。(2)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研学旅行可以让更多人来了解认识红色六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播红色文化力量,传承红色文化记忆。(3)有助于推动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红色研学活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一)具体研究内容

1. 红色六地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整理。我们将对辽宁红色六地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英雄事迹等进行全面梳理与深入挖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探访遗址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研学品牌设计提供坚实的历史与文化支撑。

2. 研学旅游品牌的 IP 形象设计。基于红色六地的文化内涵,我们将设计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研学旅游品牌 IP 形象。这些形象将融合红色元素与现代流行符号,既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通过 IP 形象的塑造,增强品牌的识别度与吸引力。

3. 红色六地特色打卡地的创建。在研学旅行路线的基础上,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遗址或地标,创建特色打卡地。这些打卡地将设置互动装置、拍照区等,让参与者在体验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二)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1. 如何平衡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在创办红色研学品牌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方面,红色六地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研学品牌的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确保品牌的根与魂得以延续。

2. 如何提升研学品牌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研学品牌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是创办红色研学品牌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品牌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在研学品牌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注重品牌的差异化与特色化,通过独特的 IP 形象、特色研学旅行路线、红色六地特色打卡地等元素的打造,形成品牌的独特魅力。

3. 如何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与时代价值的元素与符号;二是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将这些元素与符号融入研学品牌的各个方面;三是加强与相关产业与领域的合作与联动,推动红色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注重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三、项目创新性

(一)IP 形象的文化融合与创新传播

1. 创新性体现:(1)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创意融合:红色六地 IP 形象的设计,不仅是对传统红色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制,更是通过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进行提炼与创意融合,形成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新形象。这种创新性的设计,既保留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传播力。(2)跨媒体传播与互动体验:通过动画、漫画、游戏等多种媒体形式,以及 AR、VR 等互动体验技术,红色六地 IP 形象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从而有效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2. 研学路线的特色化与体验性

创新性体现:主题化设计与深度体验:红色六地特色研学路线的设计,注重主题化、故事化和深度体验。通过精心策划的研学活动和任务,让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与认识。跨界融合与多元体验:将红色文化和旅游、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进行跨界融合,打造多元化的研学体验。例如,结合红色景点的自然风光,开展户外探险、生态教育等活动;利用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增强参与感和沉浸感。

3. 特色打卡点与文创产品的创意开发

创新性体现:打卡点的创意设计与互动性:特色打卡点的设计,不仅注重美观和独特性,更注重与游客的互动和体验。例如,设置红色文化主题的拍照区、互动装置等,让游客在打卡的同时,也能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互动中来。

4. 深度阐释红色内涵。对辽宁“红色六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从不同角度展现红色历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例如,在阐释抗日战争起始地时,不仅讲述重大历史事件,还挖掘背后的英雄故事和人民抗争精神,让历史更加鲜活生动。结合新的研究成果和史料,对红色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和呈现,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认知视角。例如,通过对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研究,展现辽宁在新中国工业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和卓越贡献。拓展红色文化外延 将“红色六地”与辽宁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研究基础与具体实施计划

(二)研究基础和条件

(1)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团队已对“红色六地”进行了深入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现场照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2)阶段性成果:已完成“红色六地”的历史背景梳理和文化内涵挖掘,初步确定了研学主题和 IP 形象设计方向。同时,已制作了一份初步的研学手册框架和几个特色文创产品的设计草案。

四、项目具体实施计划(结合原规划)

(一)实地考察

1. 时间安排:在项目启动后的第一周内,组织团队成员前往辽宁六地精神文献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2. 任务分工:团队成员根据专业背景进行分工,分别负责历史背景调研、文化内涵挖掘、现场拍摄等工作。3. 成果输出:实地考察结束后,整理形成一份详细的考察报告,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现场照片等内容。

(二)主题IP 创作与融合

1.IP 形象设计:在考察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红色六地”的特色元素,设计一款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主题IP 形象。2. 融合应用:将主题 IP 形象融入研学手册、纪念品、特色文创等,形成统一的品牌风格。同时,利用 IP 形象制作线上线下的宣传材料,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3. 特色研学路线图制作。(1)路线图设计:结合“红色六地”的文化特色,制作一张详细的研学路线图,标注各研学点的位置和名称。(2)背景融合:在路线图上融入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红色六地”的历史和文化。(3)IP 形象融合:将主题 IP 形象与每个研学点进行融合,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归属感。4. 特色打卡点设置。(1)打卡点设计:为每个“红色六地”研学点设置特色打卡点,如历史文物复制品、标志性建筑模型等。(2)IP 立牌设置:在打卡点设置特色IP 立牌,供游客拍照留念。同时,利用 AR 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互动,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三)项目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确保项目资金充足,合理安排预算,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2. 人员保障:加强团队建设,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3. 安全保障: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实地考察和研学活动过程中的安全。4. 质量保障:建立项目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项目进度和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 郎丰昊 . 辽宁“ 六地” 红色文化开发研究 [J]. 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2004(6):90-93.

[2] 石红 .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解读 [J]. 锦州医科大学 ,2024(14):30-50.

[3] 宋扬 . 文化 IP 视角下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 [J]. 张家界学院艺术学 ,2024(9):120-121.

[4] 段江汇 . 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N]. 温州大学,2022(1):150-152.

[5] 胡子怡 , 刘朱曼新 .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J]. 辽宁大学,2024(4):11-13.

[6] 吴凡 . 新文创视域下红色旅游品牌 IP 形象设计研究——以延安文艺纪念馆为例 [J]. 西安科技技术大学 ,2023(1):210-213.

[7] 黄欣 . 红色文化场馆 IP 形象设计及应用研究——以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为例 [J]. 福建农林大学,2023(2):100-102.

[8] 陈梅 .《红星照耀中国》项目式红色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 [J]. 南山外国语学校滨海学校 ,2024(26):100-102.

【作者简介】邓佳亮(2005.02-),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课题项目】“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D20241027201206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