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建土建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运用研究

作者

周帅

上海铖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26100

1 高支模施工技术概述

高支模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土建工程中的一种核心施工技术,在公共建筑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建筑规模和结构复杂度的高要求,通过高效、精准的施工方法,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内在特性、发展历程以及在现代土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为后续章节探讨重点及优化策略提供基础。

高支模,全称为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用于支撑模板以形成建筑结构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高大结构、大跨度结构等。这种技术起源于 20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高层建筑的兴起,高支模施工技术逐渐成为确保大型、高层建筑结构稳定的关键手段。其有利方面在于能够满足建筑功能需求、提供大空间,增强结构整体性。高支模的合理策划与组织,能极大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提高建筑施工效率。

在技术构成上,高支模施工技术涉及模板的设计、支撑体系设计、安全监测、受力计算等多个方面。模板是形成建筑结构外观的临时承载物,其设计需要兼顾灵活性和耐用性,以适应不同建筑形状的需求。支撑体系则是模板体系的骨架,它必须足够稳固,能够承受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各种荷载,包括混凝土自重、施工荷载以及风荷载等。受力计算分析则是评估支撑体系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它基于结构力学原理,确保在各种工况下模板和支撑体系不发生破坏或过大变形。

2 高支模施工中的重点

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对模板支撑脚手架材料应当使用承插型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应其选用低合金结构钢,承载力强,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相比传统钢管扣件脚手架大幅提高,且支撑架的搭拆相对便利。在租赁盘扣脚手架时,应使用相同品牌,避免出现使用混用情况,而影响架体整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支撑架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高支模内部空间、梁底立杆的排距、梁底立杆与板底立杆的之间施工可操作性等情况,择优排布,尽可能采取多方案排布以供选择,要在满足承载能力、安全性、搭拆便捷性、可操作性与成本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立杆间距排布时要充分考虑盘扣架的水平杆长度种类选用,避免出现不合模数情况发生。此外,模板体系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对施工的影响,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证模板体系的整体性、稳定性、安全性。

荷载分析是另一个核心难点。高支模施工中,荷载的计算涉及到混凝土自重、施工人员及设备的重量、风力等多方面因素。精确的荷载分析对于支撑体系的强度设计至关重要,但受实际工况的多变性影响,荷载的预测和计算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尤其在考虑动态荷载和偶然荷载时,分析的准确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可能导致支撑体系失效,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模板支撑架为高支模的重要基础,在施工中着重对以下重点部分进行关注。模板支撑架立杆搭设时必须先行放线,确保纵横间距在同一方向上,且在架体往上搭设随时观察、调整,避免支撑架整体扭曲现象发生。施工时盘扣架的圆盘与插销应进行敲击,直至插销销紧,从而加强连接点的可靠性、稳定性。在支撑架起步施工阶段,可调底座调节高度严格按施工方案或技术交底施工,不可随意调低,避免在可调托撑施工时,高度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模板支撑架整体,必须与周围建筑或竖向结构进行连接,使架体形成可靠整体,提高侧向变形能力。

3 高支模施工安全措施

前期的方案论证是安全施工的基石。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组织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详细的安全风险评估,如荷载计算、模板体系稳定性分析、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等。结合现场环境、地质条件以及气候因素,确保设计方案兼顾经济效益与安全性。此外,设计过程中应引入 BIM 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提前识别潜在风险,优化结构设计,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在施工阶段,安全监控尤为重要。通过设置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支撑体系的应力、变形等参数,一旦发现异常,能立即触发预警,为现场人员提供宝贵的安全疏散时间。同时,定期进行荷载复核,确保模板和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承载能力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如使用防坠落安全带、设置安全水平防护兜网,降低高处坠落等事故的发生概率。

施工组织管理也是安全施工的关键。明确各工种的职责,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确保各个环节的连贯性与高效性。同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对能力。通过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施工环境的安全。

在后期的安全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建筑安全标准进行评估,包括模板体系的完整性、支撑体系的稳固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记录。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确保不遗留任何安全隐患。同时,做好施工总结,积累经验,为后续工程提供宝贵的参考。

4 高支模施工的管理流程

4.1 方案编制

在高支模施工的管理流程中,方案编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为整个施工过程设定了方向和基础。方案编制旨在充分考虑项目特点、施工环境、技术条件以及安全要求,确保高支模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质量达标。本节将深入探讨高支模施工方案的编制原则、内容与流程,以期为后续的施工管理提供详实的指导。

方案编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科学性要求方案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熟的技术标准,引用最新规范与实施细则,确保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系统性则强调方案要覆盖施工的全过程,从项目启动到施工结束,包括方案编制、材料选用、设备配置、施工组织、安全措施等各个环节;适用性要求方案与具体项目特征匹配,考虑建筑的形状、高度、结构以及施工环境的特殊要求;经济性则体现在方案的实施成本、效率与工程造价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方案编制的内容涵盖丰富,首先是项目概述,包括工程的基本信息、施工质量目标、工期要求、施工平面图等。接下来是编制依据与施工计划,重点对引用的标准、规范务必全面仔细且需及时更新,施工计划对高支模施工期间各工序起止时间进行计划,进而对人、材、机数量有系统性的计划,便于项目统筹安排。施工工艺技术,这一步骤需要详细描述模板材料的选择、模板支撑材料形式、支撑架的布置、支撑架搭拆顺序等,同时进行荷载分析,确保模板体系的安全承载能力。施工方法部分则需明确混凝土浇筑顺序、养护方法、模板及支撑的安装与拆除步骤。最后,方案中还应包含施工保证措施、人员配备与分工安排、验收要求、应急措施、计算书与相关图纸、质量管理、环境保护和成本控制的策略等。

结语

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高支模施工领域的理论体系,也为施工企业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南。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施工技术与管理策略,有望推动公共建筑土建工程的高质量发展,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与稳定,为行业的可持续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先明.房建土建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运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 年第 10 期 0014-0016,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