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幼儿园小、中、大不同年龄班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

张艳红

铜仁市万山区第一幼儿园

引言:在幼儿成长进程中,劳动教育扮演基础素养培养关键角色。结合小、中、大三年龄段差异,通过循序渐进活动安排行动环节,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并持续推动能力提升。小班以简单情境活动为起点,借助教具与游戏形式,让幼儿亲身操作中感受环境整理环节乐趣;中班在此基础上加入角色扮演与集体协作任务,促进动手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双提升;大班安排跨领域综合实践项目,让幼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自我规划与协作管理能力。

一、小班启蒙, 培养习惯

小班阶段幼儿处于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期,好奇心与模仿欲旺盛。教师应当循序安排简单劳动操作,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逐渐熟悉环境,体验协作氛围。创设安全且趣味性强活动空间,结合玩具与教具,引导幼儿尝试整理玩具或清理桌面。通过示范与陪伴鼓励幼儿模仿操作步骤,逐步提升自主意识。活动安排需与幼儿日常生活环环相扣,比如让幼儿参与浇灌小叶植物,通过倒水、触摸泥土,感受劳动带来愉悦与满足。过程中,教师以温暖的语气进行及时引导,关注幼儿参与过程,用赞赏促进幼儿的主动性。

通过游戏形式检验习惯养成成果,比如将清洁环节融入情境游戏,让幼儿在互动中巩固整理能力。小班幼儿可在不断实践中培养基本劳动习惯,为后续技能提升奠定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安全指导与情感关怀,让幼儿在探索环节降低挫败感。教师应当采用夸奖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伴随发展,逐渐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帮助,比如让幼儿分组协作完成简单清洁环节,通过传递毛巾或收集纸屑,培养同伴协作意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班体验, 深化技能

教师应基于室内与户外场所,将劳动任务嵌入日常情境,使幼儿在真实氛围中获得操作感受。比如可以在教室设置完善的整理区域,幼儿通过对玩具分类归置及擦拭桌椅,逐渐熟悉物品结构与工具使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示范带动方式,展示每一步骤细节,让幼儿通过观察与模仿,内化操作流程。将任务延伸到户外区域,比如引导幼儿以小组形式清理活动场地或协助为花卉换土。在团队协作中,幼儿需要学会简单分工与轮换,通过递送工具或互相协助完成挖掘与松土等环节,培养手眼协调与空间感知能力。体验环节还可结合季节变化推出主题活动,如春季播种或秋季收集落叶,让幼儿在自然变换中感知劳动成果与季节更替。与此同时,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导幼儿交流操作心得与困难,让他们在表达中对操作步骤进行思考,从而在体验与反思中深化技能掌握。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通过及时观察与引导,对操作者予以适度帮助,避免因过度挫折影响参与兴趣。

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让其自主选择任务主题,比如创建小型菜园或维护室内植物。教师提前准备丰富工具,并在活动前与幼儿共同探讨操作流程,使幼儿参与方案规划过程。在实施阶段,每名幼儿需轮流承担不同角色,有人在沟通中提出操作顺序,有人在实践中负责小工具保管,其他人则专心完成实际操作。引入简易评价方式,通过让幼儿互相评价环节完成情况,促使他们在述说过程中反思操作要点。为进一步加深技能储备,教师应当在中段加入模拟小故障情境,如故意将种植土堆散,让幼儿尝试整理与补救,从而培养解决突发状况的思维策略。结束后,应邀请幼儿针对整个体验项目提出改进建议,引导他们思考流程优化要素,并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总结经验。

三、大班实践, 巩固升华

教师需要将室内环境与户外场地有机结合,在开学初打造劳动基地,由幼儿分工维护区域卫生、定期浇灌花草、编写简易劳动日志。幼儿需根据天气与节气变化自行调整浇灌频率与除草方案,通过自主决策与实施,在长期实践中内化劳动方法。在学期中期可策划全园联动活动,如邀请其他班级前来参观或参与劳动基地维护,通过让幼儿担任讲解员,在解说过程中回顾劳动步骤与心得,使其在语言表达与自信心层面获得新的提升。应在班级内部定期举行劳动分享会,组织幼儿将完成的手工清洁工具、小型花盆等作品摆放于展台,并向同伴与家长进行现场展示与讲解。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不仅在实践中体验团队荣誉感,更在展示与反馈中不断优化劳动思维与表达能力。在大型节庆活动中,可让幼儿承担具体筹备职责,比如为节日布置会场、制作装饰品或协助家长志愿者准备餐具。通过参与跨年龄群体合作,幼儿需学会与不同年龄与角色者沟通配合,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责任担当。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围坐一圈共同回顾过程,针对其中存在的难题与成功经验展开讨论,让幼儿在集体反思中形成更高层次的劳动价值认知。

在大班阶段可联合社区或家长团队,为幼儿提供更多实践场景。比如,与社区花园协作,让幼儿走出园所,亲身参与公共绿化维护,在成人引导下完成除草、施肥与垃圾清理等环节。这一跨场域实践,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社会价值,还在亲身参与中激发对公共事务责任感。针对节假日或周末,向家长发出联合任务邀请,让幼儿在家中承担餐后清洁或简单购物环节,并在班级群里分享劳动心得。通过家园联动,幼儿将在多种生活情境中巩固劳动技能,将园所学到的流程与方法迁移到家庭与社区,实现劳动能力的普适化应用。为促进个体成长,还可设立“劳动小队长”制度,由幼儿轮流担任负责人,督促全班在某一周内完成特定劳动任务,并在周末向教师与同伴汇报成果。通过此类岗位轮换与责任分担,幼儿在实践中体验角色转换,学会协调组织与时间管理,并在反复实践中将劳动意识内化为自发行为。

结论:小班启蒙阶段侧重生活习惯与参与意识培养,中班体验阶段强调动手技巧与协作能力提升,大班实践阶段实现劳动习惯内化与综合能力升华,三阶段构成闭环式教育体系。教师应当依幼儿身心发育特征,灵活安排劳动环节,注重安全指导与情感支持,将劳动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与主题教学中,营造浓厚参与氛围。未来实践中,可结合信息技术与多元评价手段,为劳动教育注入创新元素,让幼儿在趣味互动中深化劳动价值认知,推动劳动教育向更高水准迈进,形成协同共建格局。

参考文献

[1] 谢雅真.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研究[D]. 南昌大学,2024.

[2] 郭颖 . 让劳动为成长赋能——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J]. 山西教育 ( 幼教 ),2024,(08):70-71.

[3] 贾芳 .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 山西教育 ( 幼教 ),2024,(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