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的文创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作者

黄燕萍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导向与现实需

国家战略推动:2021 年由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目标,要求 2025 年建成 1000 个数字乡村文旅示范点。该计划是在国家层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文件,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发展。

(二)洛阳古街的典型性与特殊性

洛阳古街又称“三里街”,自北宋以来,就是地处海上交通要道的繁华商业市镇。古时这里海内外客商云集,熙熙攘攘,海丝文化的元素和遗迹在这里随处可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

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洛阳古街现存洛阳桥(世界最长跨海石梁桥)、昭惠庙等 21处文保单位,完整保留“三纵五横”的街巷格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然而,作为一处极具历史意义的文化古迹,千年古街却面临诸多困境:常住人口从 2000 年的 1.2 万降至 2020 年不足 4000 人,老龄化率超过 40%,青壮年因本地工作机会匮乏大量流失;传统惠安石雕、泉州南音等非遗技艺仅存 3 位传承人,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72% 的传统建筑出现结构性损坏,年维护资金缺口高达300 万元。

二、数字赋能的理论逻辑与模型构建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数字赋能(DigitalEmpowerment)乡村振兴 , 通过 AR/VR、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重构文化资源的存储、传播与消费方式。其核心在于实现“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价值空间”的三维映射(张凌云,2021)。 数字赋能的核心要素包括技术驱动、数据为核心、开放与共享、用户体验、生态构建等。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数字医疗、在线学习等场景,未来趋势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数字赋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正在潜移默化的重塑我们的生活。

文创艺术是文化创意艺术的简称,旨在通过创意将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或产品。包含非遗活化、IP 设计、沉浸式体验等多元形态,其本质是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创造性转化(Bourdieu,1986)。而文化创意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二)作用机理模型

结合洛阳古街的实际案例,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构建“四层递进”价值转化链,推动其从文化资源到文旅生态的升级。

1. 基础层(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与保护

基础层的核心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洛阳古街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与存档,确保资源得以永久保存与高效利用。

(1)三维扫描与数字孪生:通过毫米级三维扫描技术,对洛阳桥、昭惠庙等 21 处文保单位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建模,构建“宋元洛阳古街元宇宙”数字孪生系统。这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还为后续的 IP开发与场景营造奠定了基础。

(2)数据库建设:将收集到的建筑、文物、非遗技艺等数据进行整理与存储,建立洛阳古街文化遗产数据库,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提供支撑。

2. 转化层(IP 开发):文化资源的IP 孵化与价值转化

(1)非遗 IP 的区块链确权:将传统惠安石雕、泉州南音等非遗技艺上链存证,生成唯一数字指纹,保护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例如,推出“海丝福船”系列数字藏品,2023 年销售额突破 120 万元,其中 30% 直接反哺非遗传承人。

(2)AI 生成与内容孵化:利用AI 技术生成与洛阳古街相关的文化内容,如3D 动态艺术品、虚拟角色(数字人)等,对古街进行解说和与游客的互动,增强文化IP 的创新性和吸引力。

(3)数字资产库建设:建立非遗数字资产库,对南音唱腔、木偶戏动作等文化元素进行模块化存储,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3. 应用层(场景营造):虚实交互的文旅消费场景重构

(1)沉浸式体验空间:将洛阳桥附近闲置仓库改造成数字艺术展“千年光影”,采用全息投影重现宋代市集场景,结合洛阳古街的建筑特色,让游客45°抬头看洛阳幻幕,45°低头观海丝起点洛阳江;开发剧本游《海丝密语》,通过LBS 技术触发AR 剧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融合:游客佩戴 VR 设备,可穿越三重时空:北宋建桥场景、明清商贸鼎盛期、当代保护现场,实现“建筑可阅读,历史可触摸”的新型游览体验。

(3)智慧文旅平台:搭建“洛阳古街”小程序,集成预约、导览、消费功能,提升游客的便捷性和参与度。同时,建立“文化体验热度图谱”,实时监测用户行为,优化内容呈现方式。

4. 反馈层(价值反哺):效益反哺与社区共建共享

反馈层的核心是通过产业链延伸,将数字文创的经济效益反哺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形成“技术赋能—价值转化—效益反哺”的闭环机制。(1)资金反哺:将数字藏品、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文创产品的收益,部分用于洛阳古街的传统建筑修复与维护,解决年维护资金缺口达300 万元的难题。

(2)社区参与:建立“政府补贴 30%+ 企业投资 50%+ 村民众筹 20%”的共建机制,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其经济收入。

(3)文化传承与教育:通过非遗研学元宇宙平台、虚拟体验舱等项目,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缓解文化断层问题。

三、洛阳古街的数字化实践路径

(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IP

1. 建筑遗产的数字化存档

数据收集:这是数字化存档的第一步,通常包括对建筑遗产的现场测量、摄影、录像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获取建筑遗产的详细信息,如尺寸、形状、颜色、材料等。

数据处理: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以使其适合数字化存储和传播。例如,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可以将现场摄影和测量数据转换为三维模型。

数据存储:处理后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这通常包括建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以便于数据的管理和检索。数据传播:数字化存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利用建筑遗产的信息。这可以通过网络、移动设备、虚拟现实等手段实现。

2. 非遗 IP 的区块链确权

文化遗产区块链确权旨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所有权确认和保护的过程。在区块链系统中,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使用权、交易记录等信息都可以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一个不可篡改的公开账本,这个账本可以被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验证和确认,从而保证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可将“洛阳石雕技艺”“南音工尺谱”等非遗项目上链存证,生成唯一数字指纹; 如推出“海丝福船”系列数字藏品,2023 年销售额突破120 万元,其中30% 直接反哺传承人 依托洛阳桥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数字体验舱”集群。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还原泉州南音 游客可通过虚拟乐器与非遗传承人隔空合奏;在虚拟蟳埔女簪花围体验区, 征生成个性化传统头饰;结合区块链技术开发的“洛阳桥数字藏品”,将惠安石雕、李尧宝刻纸等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收藏传播的3D 动态艺术品。这种“数字非遗工坊”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展示中“只能远观”的痛点,形成“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二)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创新

1. 数据驱动的产品设计

洛阳古街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和祈福元素,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为了精准定位游客需求,项目组充分利用问卷星平台的数据挖掘能力。通过对问卷星平台的评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游客对“海洋文化”和“祈福元素”表现出显著偏好,占比高达78%。这一洞察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基于此,项目组设计开发了 AR 盲盒“寻宝洛阳里”,内置虚拟石雕拼图游戏。该产品巧妙结合了洛阳古街的传统石雕技艺和现代 AR 技术,游客通过虚拟拼图游戏,不仅能够了解石雕的工艺细节,还能在互动中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测试用户的广泛好评,成为洛阳古街文创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点。2. 技术赋能的工艺升级

洛阳古街的传统工艺,如惠安石雕和泉州南 临着传承人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项目组积极推动技术赋能工艺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自动化与智能化:通过引入3D 打印技术, 复刻 成本下降70%。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还提升了 活力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工艺升级过程中,项目组注重环境保护, 米 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例如,3D 打印技术的使用大幅降低了材料损耗, 高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文旅场景的数字化重构

洛阳古街的文旅场景数字化 过多种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游客打造了沉浸 造为数字艺术展“千年光影 历史地位相契合。游客置身 技术融合:开发剧本游《海丝密 解谜的同时深入了解洛阳 小时延长至3.5 小时,显著提升游客 小程序,集成预约、导览、 文化体验热度图谱”,实时监测 VR 例如,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分析游客 增强情感共鸣

4. 文旅融合:智慧生态构建产业新范式

洛阳古街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停留在文旅场景的重构,更致力于构建以洛阳桥为核心的“海丝文旅数字中台”,实现“文化 + 科技 + 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单一景点升级为文化消费综合体。AR 实景导航与遗产廊道:通过 AR 实景导航串联桥南古街、蔡襄祠等周边遗迹,形成虚实交织的遗产廊道。游客可以通过 AR 设备,直观地了解每处遗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无需传统的纸质导览图,极大提升了游览的便捷性和趣味性。主题密室逃脱游戏:开发“洛阳桥建造者”主题密室逃脱游戏,将洛阳桥的建造传说、闽南谚语等元素转化为解密线索。游客在解谜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洛阳桥的建造奇观,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故事,形成深度的文化认同。非遗研学元宇宙平台:创建非遗研学元宇宙平台,支持全球学生在线协作完成“海丝文化数字策展”。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为洛阳古街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还通过科技手段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文化的全球传播。

通过数据驱动的产品设计、技术赋能的工艺升级、文旅场景的数字化重构以及文旅融合的智慧生态构建,洛阳古街实现了从传统文旅模式向数字文创的全面升级。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洛阳古街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价值,还为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与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未来,洛阳古街将继续探索 AIGC、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四、挑战与优化建议

(一)在针对数字赋能的文创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过程中,发现现存问题

1. 数字鸿沟加剧:60 岁以上村民中仅 12% 能熟练使用智能工具,如何让当地居民、外地游客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居民熟练使用app,需要加大力度宣传;2. 文化异化风险:部分 AR 场景过度娱乐化,削弱历史真实性,项目组通过与当地文旅和地方民俗专家将进行充分沟通,确保还原历史不失真。

(二)对策建议

1. 包容性技术设计:开发语音交互版管理APP,简化操作流程;

2. 伦理治理机制:成立跨学科委员会审查数字项目文化适配性;

3. 可持续运营模式:可建议推行“政府补贴 30%+ 企业投资 50%+ 村民众筹 20%”的共建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增加居民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附近居民的收入。同时也可作为党建 + 的一种合作形式,实现可持续运营。五、结论与展望

洛阳古街的实践表明,数字文创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创新,可实现“保护—利用—再生”的良性循环。

本项目只是对泉州非遗文化的保护和高度利用做了一个初步探索,人工智能的不断跃起预示着项目的具体实现和未来数字化的融入和创新还有很大可能,站在数字文明与海丝文明交汇的时空坐标上,泉州洛阳桥的文旅创新实践揭示出文化遗产活化的新逻辑:当 VR 技术不再是炫技工具,而是成为文化基因解码器;当非遗传承突破物理边界,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生命体,千年古桥便在新的技术维度中获得永生。这种虚实相生的文旅新生态,不仅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方案,更预示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唐建军 .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与路径[J]. 山东大学学报,2022(03).

[2] 张凌云 .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J]. 旅游学刊 ,2021(12).

[3]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86.

[4] 福建省文旅厅 . 洛阳古街保护与发展规划(2020-2035)[Z].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3.

课题项目:2023 年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 GB2023029——数字赋能的文创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福建洛阳千年古街为例”

作者简介:黄燕萍(1982-),女,籍贯:福建泉州,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