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学科游戏设计策略分析

作者

王欢

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心小学 110403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践与探究的学科在游戏化教学中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潜能。本文基于苏教版教材特点,从核心概念筛选、探究步骤融入与真实情境创设等方面,探讨了小学科学学科游戏设计的可行路径,阐述了学科游戏的教育功能与类型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探究学习;真实情境;苏教版教材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学日益注重实践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游戏化教学作为新兴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与协作机会,苏教版教材倡导在实验与探究中锻炼科学素养,但传统讲解与练习常难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求。如何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出富有意义与挑战的游戏活动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命题。

1学科游戏的教育功能与类型教育功能

首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自主思考与操作以克服关卡或完成任务,这种挑战与乐趣交织的情境能有效提升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其次,学科游戏还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通过策略制定、资源分配与结果反思等环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培养解决复杂情境的能力。再次,游戏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也能增强学生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深刻理解,例如观察、测量、记录和假设验证等活动会在互动与反馈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在小学科学领域学科游戏的类型多样,包括角色扮演类、合作竞赛类和任务解谜类等,角色扮演类游戏让学生扮演“科学家”或“研究员”,在虚拟情境中模拟实验探究过程,如扮演植物学家,观察种子发芽的不同条件,合作竞赛类游戏则强调团队配合学生可分组完成测量、计算等挑战,相互分享和验证数据,任务解谜类游戏鼓励学生运用推理和实验成果破解谜题如在虚构的“化学实验室”中依照配方完成不同溶液的调配。每种游戏都对应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而多元的学习路径,这些类型的学科游戏学生不仅能夯实科学知识基础,更能在反复试错与合作探究中形成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真正落到“做中学”“玩中学”的核心理念上。

2小学科学学科游戏设计策略分析

2.1围绕核心概念,精准筛选教学内容

在设计小学科学学科游戏时首要的目标是突出教材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依据精确筛选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核心概念通常围绕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与能量等重要主题,借助学科游戏则能将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可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严谨与魅力,例如在“物质变化”主题中教师可设计一个“化学反应接力”游戏,学生需要在不同阶段观察并记录物质状态或颜色的变化,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当明确该单元或主题的核心目标,如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意义,随后将非关键内容或过度琐碎的知识简化或合并以保证学生在游戏中不会被信息冗余淹没,同时在游戏设计中注重呈现苏教版教材的探究特征,如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数据记录表以及思考提示,让学生在分组合作或个人操作中真正体验到“发现—验证—总结”的科学过程,以“植物生长实验”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搭建迷你温室,并定期监测温度、湿度和植物生长情况,在游戏规则限定下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差异,从而深刻体会光照、水分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实现由“知识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变,因此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始终把握“少而精”的原则,使每一次游戏都能集中强化主题知识,让学生在趣味中不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并为后续的学习与探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2融入探究步骤,重构游戏实施流程

将探究步骤融入游戏过程是小学科学教学游戏化的关键环节,苏教版教材强调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实验与结论的系统过程来理解科学原理,重构游戏实施流程教师可将探究步骤细化并融入各种情境设置,例如在“电路与磁力”单元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电路闯关”小游戏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电池、导线和灯泡,自行尝试连接电路并点亮灯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不断改进线路结构,直到成功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置“实验报告”环节,以督促学生用语言或图表记录各次尝试的过程与结果,并邀请他们对失败或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游戏流程中教师可以预留时间让学生交流反思,或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探究成果以“制作简易指南针”为例,学生需要不断验证如何给金属针磁化才能最稳定地指示方向,分别记录在不同水质或盛放容器中的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对磁场与方位间关联的深层次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转变,从知识传递者变为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2.3利用生活素材,打造真实学习情境

在小学科学游戏设计中生活素材的引入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苏教版教材往往会强调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探究,如水的循环、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这些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经验息息相关,将生活素材融合到游戏情境中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进行科学探究,进而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家庭厨房常见的蔬菜、水果和调料设计“酸碱探秘”游戏,让学生使用PH试纸或自制紫甘蓝指示剂来检测不同材料的酸碱度并借此了解食物保鲜、环境检测等应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的科学概念,还能学会将实验结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游戏情境,让学生对日常饮用水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制成简易报告,分享给家庭成员或同学,带动家庭或社区对水质安全的关注,再如围绕“垃圾分类”主题设计的小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园或社区实际收集垃圾,将其分类投放后观察和记录垃圾减少或环境卫生改善的情况,并与同学进行数据分析交流,利用生活素材所构建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与应用价值,从而在心中埋下主动探究与持续学习的种子,例如在“身边的小昆虫”主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家庭院或社区公园中观察、拍摄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并将这些观察记录融入游戏任务,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扮演“昆虫学家”,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保护意识进一步培养他们持续探究的兴趣。

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游戏化设计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创造与探究的大门,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为教师整合核心概念、探究步骤和生活素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与挑战性,在前述策略指导下学生不仅能收获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在亲身体验、协同合作和持续反思中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意识,小学科学学科游戏设计的核心在于科学与趣味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才能真正释放游戏化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小学科学(苏教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

[3]林晓丹.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论文集(二十二).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2022:80-81.

[4]孙梦雨.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小学科学游戏化学习中学生学习投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5]王于清.科学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策略的研究[J].科幻画报,2022,(03):169-170.